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廉政文化
  4. 正文

家风故事丨郑家的那些事儿

日期:2022-05-30 12:03:59
文章来源:

在阜康市滋泥泉子镇二道河子村,有一个姓郑的大家庭,现在有119口人,已经在阜康生活了7代人。每当提起这家人,村民们总会竖起大拇指,这源于郑氏“忠孝 仁和 勤俭 自强”的好家风。

郑家的典型代表当属郑殿明,1984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村西300亩戈壁作为绿化用地对外发包,村里人都说,种树投资大,效益低,挣不上钱。可郑殿明在父亲的鼓励下毅然签订了承包合同,用住房抵押,从银行贷款6000元作为启动资金,打响了一场绿化战役。一家六口没白没黑的苦干了十年,让300亩戈壁披上了绿装。

1998年,郑殿明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看到村里的一些不良风气,又心急又心痛,想到用一块小黑板传播好家风、影响身边人。当时,村里办红白喜事相互攀比特别严重,郑殿明决心改变这种不良风气,他当即在村委会门前竖起小黑板,写下了“勤俭持家要牢记,红白喜事莫攀比”。在郑殿明一遍一遍的劝说下,村里相互攀比的现象慢慢消失了。

从那时起,郑殿明的小黑板一写就是24年,他在上面抄写党的政策、名言警句、为人之道……至今已摘抄各种信息6000多条。村民们每次路过都会朝黑板上瞅几眼,有不认识字的,老郑还要给乡亲们念一念、讲一讲。时间长了,这就成了大家的习惯。

耕读为本,忠孝传家,郑家祖辈们非常重视教育。郑家的太爷爷郑锡林不识字儿,但家中只要见到上面有文字的纸,他总要让儿孙收藏起来,决不能用脚踩踏,认为这样才是对知识和文化的尊敬。1941年,他顾不上翻新自家住房,却捐出全部积蓄盖了11间校舍,建成了全县第一所平民学校,当地祖祖辈辈没有上过学的农家子弟从此有了学上。后来,郑家后代又出资增盖了九间校舍,这就是阜康市滋泥泉子学校的前身。

郑氏后辈继承了祖上崇文敬学的传统,推崇教化,重视学习。郑家在建国初期就有了大专生,后来有了本科生,现在更是有了硕士,博士,可谓文脉兴旺,他们中有近一半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郑殿明的大哥郑殿礼在阜康当地一辈子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1995年还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那一年全国只有1000多人获此殊荣,全昌吉州也只有2个人。

家风无形,你看不见它,但一定能感知它,并受到它的影响;家风无影,你摸不到它,但总会赞美它,并传承它的美好。村里借鉴郑氏家族的家风,制定了村规民约。在良好家风的教化下,村里不良现象不知不觉消失了。

现在以郑氏家风为主要内涵的阜康市家风家训馆,已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学习教育“基地”,郑氏家风正和风细雨般滋润着当地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阜康市纪委监委宣传部 蔺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