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因为文化低,没有给我们留下成文的家规家训,但是父母用一言一行而形成的家风,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教导着我做人做事的原则和道理。
我的母亲王凤娥,27岁就当选为村委会副主任,如今五十多岁了,她继续为村里的事奔走,为村民排忧解难,甘于奉献。二十多年的点点滴滴,让我看到了母亲伟大的爱。
那是2015年的中秋节,一大早父母就开车到村委会接姚永祥老人来家里过节。86岁的姚永祥老人是村里的五保户,一直住在村委会里,靠放羊为生。1989年母亲当选村委会副主任后,就主动承担起悉心照顾这位孤寡老人的责任,这一照顾就是23年。正在喂羊的姚永祥一见我母亲立刻咧嘴笑了。母亲拿出一包药递到老人手里:“这是治贫血的药,一天三次,一次一片,一定要按时吃。”说完随手把一包洗干净叠整齐的衣服放在柜子里,把床上的脏衣服收拾带走。又和父亲把灶台、窗玻璃擦干净,等老人换好衣服,一家人高高兴兴的回家过节了。
“他的存折都是我给帮忙管着,花的每一分钱,我都记在本子上。”母亲拿出账本,姚永祥笑着说:“我不看,你跟我亲生女儿一样,钱给你管着,我放心的很。”
“他确实把我当亲生女儿一样,平时有什么事都是我去给他做工作他才听。”母亲又讲起了往事:“2000年秋天,老爷子放羊时突然昏倒了,邻居看到后要送他去医院。他却死活不肯,我知道他是舍不得花钱,我去做思想工作后他才肯去医院。”
面对村里的其他困难人家,母亲也总是一帮到底。
1993年,八组张万勇的妻子因病去世后,母亲去张家慰问,一进门,张家10岁的大儿子张文就抱着母亲的腿哭个不停,先天失明的小儿子张武坐在床上,脸蛋和手都皴了。家里墙壁裂了个大口子,张万勇蹲在地上抽烟发愁,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还上这一屁股债。
张家的情况,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立刻为张家申请低保,为张武办理残疾证,并申请到2万元残疾人危房改造资金,又将自己的8000元钱垫付给建筑队老板,为张家修起一套三居室的新房。
张家爷仨住进新房后,母亲又提出让张武到乌鲁木齐学按摩,这个想法却遭到张万勇的强烈反对。母亲就一遍遍给他做工作:“你将来老了,尕文成了家,尕武靠谁养活?现在送他出去学点技术,以后也能养活自己。”母亲又把张万勇带到县上,参观盲人按摩店和按摩学校,张万勇终于同意让张武到乌鲁木齐学习按摩技术。
现在,张武在乌鲁木齐开了盲人按摩店,还买了楼房娶了媳妇,每月的收入稳定。张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每年春节,张万勇都带着家人来给母亲拜年,他感慨地说:“要不是你的帮助,我怎么会过上现在的好日子啊!”
母亲一直认为,村民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她担任村干部近30年,一心扑在村民身上,白天干活,晚上去村民家帮忙解决问题,很少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我和弟弟真的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每天走到谁家就吃在谁家、睡在谁家,夜里父母亲忙完后再抱我们回家。
在村民们看来,母亲这些年所做的事情,没几个人能坚持做到。可是在母亲眼里,这些却是再平常、再自然不过的事。有人问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她总是淡淡地说:“人在做,天在看,上天给了我幸福的家庭,我也要尽我所能把幸福带给更多人。只要大家能过上好日子,我干什么都不觉得累。”
有什么样的家风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我和弟弟都在努力学习和继承母亲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在教育我们的孩子,要把良好的家风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