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市纪委监委围绕监督全覆盖、有效性这个目标,以“三个狠抓”为着力点,努力推动基层监督高质量发展。
一是狠抓贯通融合,创新联动协作机制。监督合力不够,腰杆不硬,是基层监督一大短板,提升基层监督有效性,单打独斗行不通,贯通联动才是关键。昌吉市纪委监委按照“两为主”、“三为主”的要求,在贯通融合和联动协作上做文章,构建4个监督检查和审查调查协作区,给基层监督壮腰杆,强后盾。协作区由纪委分管领导任区长,部室主任为副区长,纪检监察室、派驻组、巡察组和乡镇街道纪(工)委为成员,形成每个协作区30-40人的力量格局,问题线索由市纪委统一研判、分办,执纪监督遇到困难和人员不足问题,协作区内统筹协调、协作处置,变以往“单打独斗人不够”为现在的“协作联动力量足”。在协作提效基础上,对乡镇(街道)立案案件提级审核,经协作区负责人审核后,市纪委专题审核会予以再审。今年以来,审核基层案件121件,退回再查26件,有效解决了事实不清、简单泛化问题。市乡两级开展协作监督92次,协作办案58件,召开协作区研判会议125次,16个乡镇(街道)已立案95件。协作区成为“四个监督”在基层贯通衔接的有效载体,基层监督实现从物理组合到化学反应的质变。
二是狠抓日常监督,提高问题线索发现率。基层监督信息不足、无的放矢问题突出,提高问题线索发现率成为提升监督有效性的“金钥匙”。昌吉市纪委监委构建点面结合的线索发现机制。在“点”上,通过解剖麻雀提升有效性。采取重点突破到全面覆盖的方式,对村和社区开展解剖麻雀式监督,紧盯村、社区财务经费管理、建设项目安排、土地发包、宅基地划分、征收补偿发放等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直奔群众家中,面对面唠家常、交朋友,特别是走访“四老人员”、上访群众和对立面全覆盖,着力打开心路、畅通言路,发现了一批平时发现不了、群众不敢反映的问题线索。目前,对60个村和社区开展了“解剖麻雀”,立案查处的基层干部违纪问题达70%,乡镇(街道)立案数较上年同期增长179.4%。如,在“解剖麻雀”走访入户中发现昌吉市村委会主任孔某违规以自己和家人的名义多申报领取安居富民补助资金,镇纪委很快查清事实,给予孔某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去年以来,通过“解剖麻雀”搜集问题1120条,形成专题调研报告17篇,转化线索136件,立案查处91人。在“面”上,拓宽知晓率实现全覆盖。制作“12388”检举控告专栏,放置在全市16个乡镇(街道)和66个村、70个社区的服务窗口、群众聚集区等300多个点位,“12388”专栏就像眼睛一样“盯在”重点部位,方便群众全天候检举控告,无形中捆住了乱作为的手脚。2020年,12388投诉举报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38.4%。同时,着力发挥监察信息员“探头”作用,创新信息员“说事日”活动,形成以“说事日”为载体的履职平台,打造近距离、全天候、永不走的监督队伍。2019年以来,组织信息员培训106次,抽调10名信息员参与巡察社区,组织100余名信息员开展解剖麻雀、疫情防控监督检查,开展“说事日”44次,信息员反映问题366件,转化线索115件,立案查处56人,增强监察信息员归属感,树立责任心,充分发挥“探头”“哨兵”作用。如,在巡察昌吉市社区时,监察信息员反映社区书记浦某利用职务便利,无偿使用小区公共用房,造成不良影响,经市纪委提级审查,给予浦某党内警告处分。
三是狠抓小微权力,提升监督治理质效。农村干部出问题,主要是村务、财物不公开、不透明,且监督缺位,特别是群众不参与,监督效果不明显,常常事倍功半。昌吉市纪委监委从以案促改、以案促防、以案促治入手,构建“一张清单、两个平台”监督治理机制。围绕管住财权、事权,按重大决策、日常管理、便民服务三大类梳理17项53条“小微权力”清单,细化制定70张权力运行流程图,将村和社区各类事项纳入流程化管理,切实把权力关进“笼子”。针对“三资”管理、村级事务决策和各类补贴发放中的风险点,昌吉市纪委监委扭住“公开”这个关键点,督促主责部门投入资金40余万元,构建村务公开和“一卡通”监督查询“两个平台”。构建的村务公开信息服务平台涵盖财务明细、资源处置、收益分配等7类专栏,变以往一季度一公开为随时公开、全民监督,三个试点村的3100多名群众手机上都安装了村务监督APP,信息浏览量已达3.2万余人次,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构建“一卡通”监督查询平台,在实现“一卡通”变“一卡统”的基础上,给“一卡通”装上“监控器”,戴上“紧箍咒”,将全市23类惠民事项9万余条补贴发放信息全部录入,群众可以通过手机扫码实时查询监督,严防跑冒滴漏、虚报冒领。“一张清单、两个平台”把基层权力置于阳光之下,使群众成为真正的监督者,也使基层监督发挥出治理效应。(昌吉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杨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