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改革开放有着深刻的情结,不仅是因为我与它同龄,更是因为41年来发生在我身边难忘的往事,尤其是生活上所亲历的点点滴滴。就从我曾穿过的鞋子和衣服来说说这些变化吧。
一双难忘的虎头小布鞋
我曾经是农村的一个放牛娃,我的家乡就在美丽的长白山脚下,祖辈为了谋生而背井离乡闯东北,于20世纪60年代末从山东日照迁移到吉林抚松的一个偏远小镇,我在那边度过了小学、初中和高中时代。后来母亲告诉我,我三岁时穿的是一双小布鞋,是外祖母一针一线为我缝制带小老虎头的小布鞋。外祖母说,男孩子穿虎头鞋图吉利,虎虎生威,将来能够飞黄腾达。那时候正处于改革开放之初,人民刚刚解决温饱,商品品种非常单调。
当时我家在第三大队第三小队,村里开始没有用上自来水,生产队动员村民在村子东头打了一口水井。记得小时候,父亲常常领着我到那边挑水。我家住的是土木结构的两间小房子,全乡没有砖瓦房子,小学是两排土坯房,师资力量不足,一些孩子无法正常上学,我一直拖到9岁才上学。
接过哥哥们穿过的衣服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的家乡还没有工业,可利用的耕地也少,加上无霜期短,地里仅种一些黄豆和玉米,家家户户主要靠养殖人参为生,受市场影响较大,遇到好的年景,人们日子好过一些。我家三个男孩子,吃饭穿衣依然是家里的重头戏。每到年关的时候,父母只能为我们做一套新衣服,买一双新棉鞋,兄弟们的年龄都相差三岁,从大哥那里开始轮着穿,等轮到我的时候,衣服和鞋子都已经上了补丁。做衣服用的好的布料开始只有“的确良”,据说还是日本货,后来受“将军尼”的冲击,“的确良”价格降下来,父母为哥哥们一人做了一套“将军尼”,为我做了一身“的确良”,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穿新衣服。虽然不常穿新衣服和新鞋子,但到我这里的衣服和鞋子却最多,都是哥哥们穿小了“传”给我的。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们迎来了美好的生活。黑白电视开始进入普通百姓家庭,“金鹿”牌自行车不再是人们追求的对象,取而代之的是“永久”和“飞鸽”牌。我家是1987年买了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我们不用再带着小板凳到邻居家排队看电视了,父亲给大哥买了辆“飞鸽”牌自行车,大哥还利用学习之余上山搞副业挣的钱,自己买了一双价值100多元的牛皮鞋,这是大哥生平第一次穿皮鞋,穿了一年半后又相继“传”给了二哥和我,这让我们切身感受到穿皮鞋的兴奋滋味。
我在新疆穿上了品牌的鞋子和衣服
步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开始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市场上东西丰富了,生活节奏也加快了,一时间让人眼花缭乱,人们的消费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我穿过的衣服和鞋子都是市场上卖的便宜货。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特别是在上大学期间,刚从大山里走出来,一向过惯了节俭的生活的我,从不跟家境好的同学攀比,除在校勤工俭学外,日常开销还要精打细算,从来不乱花一分钱。在穿的方面从来不讲究,只要朴素得体就可以了。
2005年毕业后,我响应“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来到新疆从事志愿服务,曾经在乡镇基层、市委市直机关、自治区党委机关三线学习、锻炼和工作过,最终考取公务员,选择扎根新疆。接到公务员的正式录取通知后,我与朋友们一起到乌鲁木齐逛街,在红山新世纪商城,我毫不犹豫的买了一双200多元的皮鞋和一件300多元的上衣,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却在新疆实现了,可见,我们身边的生活到处在发生着变化。
抚今追昔,我从农村的一个放牛娃现已慢慢成长为今天的一名普通的纪检监察干部。在 “面朝黄土背朝天” 的农村生活了整整22年,在泉城济南完成了大学之旅,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至今在新疆工作业已年满14年。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让我与新疆的朋友一起继续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走向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阜康市纪委监委 魏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