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历史栏目
  4. 工作动态
  5. 正文

做父亲那样的人

日期:2019-07-05 20:35:30
文章来源:纪委

  做父亲那样的人,父亲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其实这个问题在我心里一直很模糊。

  直到父亲去世,在组织上给他的悼词中;在对他熟悉的人们口中;在母亲的娓娓道来中;在我模糊的记忆中,他的故事,他的点点滴滴,他的形象才慢慢变得清晰,他的性格变得饱满,一个鲜活的父亲渐渐呈现出来……

  父亲出生在甘肃通渭的一个农民家里,从小日子过得很苦。那里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家里连几亩薄田都没有,靠给别人打工过活。日子过得很苦可他偏偏喜欢读书,家里大人反对:“庄稼人不好好种地!读什么书,读书能读出粮食?”。可父亲还是坚持要读书,为了不耽搁地里的活,每天天不亮就下地了,放学后再接着干,抽着空子看书学习,从不偷懒,为了读书没少挨家人数落。就这样艰难地读完了小学、初中,后来又考上了师范,家里实在没钱供,只上了一年就放弃了。父亲成了乡里远近闻名的“文化人”,写得一手好字,谁家写书信、写对子都来找他。还隐约记得小时候父亲手把手教我写毛笔字,每年过年自家和邻居家的对子都是他亲手书写的,只是后来遗憾是他的手受了重伤,再也不能写漂亮的毛笔字了。

  后来父亲就参了军,跟随王震将军的部队一路向西步行来到新疆,之后母亲带着大哥和父亲团聚,在南疆沙漠腹地扎根了。一家人辗转且末、库尔楚、沙依东等地,当时没有房子,住的都是“地窝子”,“那时的干部哪里需要就到哪里,组织上让干啥就干啥。”母亲回忆说。“有一年换了三个地方,两年搬了5次家。”当然,那时全部的家当就是一床被褥一口锅,铺盖一卷就走人,所到之处没有学校,也没有医院,大哥到了上学的年龄就只能上维语学校,当时他的维语说的比汉语好,艰苦的环境也成就了大哥,后来他做了一名翻译。

  记忆中的父亲总是很严肃,不爱说话,一年到头总是在外面忙,很少回家。南疆都是盐碱地无法耕种,为了彻底解决大家吃不饱肚子问题,父亲请来了专家做规划,组织动员群众挖排碱渠、挖干渠、修条田,热火朝天地干起来,这一干就是7、8年!有一位长者含着眼泪回忆当年的情景:“那年入冬了还没完工,渠里都结冰了,陈书记挽起裤腿跳到了水里,冰碴子像刀一样啊,那阵势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父亲带领大家辛苦劳动换来了粮食的丰收。人们高兴地说,这些年大家虽然辛苦,但再也不用饿肚子了。父亲的辛勤劳动也受到了上级表彰,自治区派他到大寨参观,这是父亲进疆后第一次回内地,在大寨参观时的照片至今还在家里珍藏。

  父亲就这样一直忙碌着,虽然很少回家,但每次回来都要问起我们的功课,常常要我们多读书,读好书,有时还带我们去新华书店,那时家里虽然很困难,他还是舍得给我们买书,买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金光大道》等书至今都记忆犹新,我们几个子女爱读书的习惯就是那时候养成的。

  后来父亲到了县里当领导,对我们的要求更严了,别的孩子可以骑父母单位配的自行车,而他的自行车摸都不让我们摸,小汽车就更别想了,只能远远地望一眼。转眼我们都长大了,别的父母都忙着给子女找工作,可父亲根本不管我们,母亲有时心里着急唠叨两句。父亲严厉地说:“路都是靠自己走的,别人代替不了。”二哥从知青点偷偷报考招干,父亲知道后很生气:“在农村当教师有什不好,非要到城里来凑什么热闹,回去!”一句话哥哥又回到生产队里当教师。当时我们都很不理解,为此二哥也好几年都没回过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慢慢明白了,父亲是想让我们经历磨难,接受锻炼,用他的话说:路是要靠自己走的,父母给铺好了路,自己不努力,也不会有太大出息!

  父亲虽然没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却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勤奋好学,吃苦耐劳,为人诚实,严于律己,这些优良品质就是我们的家风,而这笔精神财富是我们一辈子也享用不完的。他常常教导我们做人要诚实踏实,干事情要用心上心,啥时候都不要夸口,要多读书,用他的话说“想不明白的道理,书上就会给你解开。”

  也许有人会疑问:真的有焦裕禄那样的干部吗?我会真真切切地告诉你——有,真的有!像父亲他们那一代人有太多的“焦裕禄”,那个时代造就出了那样的干部,他们一心为公,无私奉献,扎根边疆把青春和汗水献都洒在了这片热土,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如今我们也都到了不惑之年,我们的子女也在这片热土上学习、工作、生活,父亲勤奋好学,吃苦耐劳,为人诚实,严于律己的优良品质,需要我们很好地学习、传承。我要努力做像父亲那样的人,更要教育我的子女也要像他那样!一辈子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将良好家风一辈、一辈传承下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昌吉州纪委监委 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