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次第一次,有些是人生中必须要经历的,像我们第一次蹒跚学步,第一次歪歪扭扭学写1.2.3……,第一次学骑自行车等等。有些事情是你人生难以预料的第一次,奔四的我今年就经历了意想不到的第一次尝试。
这个周末我没有休息,跟着纪委信访室主任王琴等3位同事去调查某学校违规发放津补贴的案件。我一直在分局工作,只协助过几次案件的办理,干的基本上是监管单位的日常工作,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办案”,还没等我脑海中播放完各种“版本”的办案情形,我们一行人已到达该学校。
今天是与该学校涉案人见面,然而无论我们拿出相关人员的“证词”,还是涉案人自己在违规款发放票据上的签字“证据”,涉案人均表示自己不知情。我开始有些烦躁,拿起笔在一张报纸上涂鸦。涉案人微笑着看了看我,表情轻松地点起了一支烟。王琴主任也在纸上划了起来,然后很随意地将纸推到我眼前。我定睛一看,上面写着一句话:“这是一场心理战,要淡定,不能被对方牵住鼻子。”我瞬间顿悟,不经意的说了一句话:“这天气都把我热透了,恨不得钻到冰箱里凉快凉快”同事们笑了,气氛轻松了许多。
“你们学校今年综合治理奖是怎么发放的?”王琴主任似乎很随意地问道。
“账上和资料上有。”涉案人答道。
“你们学校今年综合治理奖发放标准是什么?”王琴主任又问。
我心想:“这不是废话嘛!都查完账目和资料了还问这些干嘛?”
涉案人的答案跟所查帐目和资料上一致。
“为什么你的综合治理奖发了5000多元,而个别教师却不足百元?”突然,我们办案人员冷不丁地问了句。
“我们学校的综合治理奖是根据考勤、值班、值周等发放的,我干的多所以拿得多。”涉案人答道。
“你这样发放综合治理奖有相关文件规定允许这样发放吗?”王琴主任语气突然变得非常严厉。
“这……”涉案人一时语塞。
调查终于有了突破,涉案人承认自己是2016年4月调入该学校任校长的,要求今年的综合治理奖要根据奖勤罚懒的方法发放,虽然是通过班子会研究的,但是与区、州、市关于综合治理奖的发放文件的要求相违背,并认识到了自己所犯的错误。
“很多涉案人员开始都存在侥幸心理,不是装聋作哑,就是强词夺理。”事后,我才悟出道理:“调查期间的谈话也需要技巧,既有和风细雨式的攻心教育,又穿插‘雨夹雪’般的严厉批评。出示关键证据,从气势上将对方彻底压倒,促使其交代问题。”
看来办案工作真是门不好干的“技术活”,既要懂财务、金融、税务等各方面的知识还要懂心理战术。这次办案经历让我这个“办案新兵”对一线办案“战场”有了最真实的体验,让我对纪检监察案件查办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案件查办人员萌生了由衷的敬意。
(阜康市纪委冯福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