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没有鲜花和掌声,更没有耀眼的光环,只有整日的忙碌和默默的奉献。迎送一批批来往的群众,敲开一家家普通的房门,阅读一封封期待的信件,查看一摞摞厚重的材料……,这,就是俞惠玲的纪检信访岗位。从2007年到现在,她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整整奋战了十年。十年中,她用自己火红的青春,把满腔的情爱洒向古城大地和普通百姓,把不变的忠诚献给纪检信访事业。
十年如一日,奉献筑忠诚
每天清晨,在奇台县纪检委总能看到一个清瘦干练忙碌的身影。晚上,仍然是这个熟悉的身影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岗,最后一个回家,这就是俞惠玲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常态。动作麻利,风风火火,甚至说话的语速也比一般人要快很多,这是俞惠玲给人的突出印象。有人说这都是给忙的。
在俞惠玲忙碌的背后,是她在十年中亲手办理的1000多起各类信访案件,并且做到件件有回复、有记录、有结果、有档案、有电子台账、对重点信访有跟踪,从没出现过任何差错。她先后接待来访群众 700多人次,上门调查走访群众300多人次,不管是不是自己份内的事,都力求办好办实。她心系百姓,为群众排忧解难,被群众称为信访上的“最美贴心人”。她是信访室主任,信访工作头绪多,群众来访专门来找她的也多,可她还承担了单位会计,财务报账、预算、决算和平时的财务管理,哪样也离不了她。面对这一切,她从无怨言,默默奉献。她的唯一法宝就是把工作时间延长了再延长,把工作节奏加快了再加快。她公务员考核年年是优秀,先后评为州纪检监察系统先进个人和县勤政廉政好干部,并记三等功一次。
忙了工作和群众的事,家里和自己的事就顾不上了。俞惠玲在纪检信访岗位上工作了10个春秋,她的女儿今年也整整10岁。这10年,是俞惠玲最忙碌的10年,同时也是女儿最需要母亲陪伴的10年,但俞惠玲在节假日连陪女儿上公园、看电影、到学校参加活动或开家长会,这样一些女儿最简单的要求也往往难以做到,女儿主要由婆婆带大的。俞惠玲说:“做儿媳和母亲我都不合格,对上亏了婆婆,对下愧对女儿。”从每年10月到第二年3月,往往是群众来信来访最多的时候,但同时也是财务工作最忙的时候,俞惠玲常常白天接待群众,搞调查走访,晚上还要看群众来信,做财务账目,每天要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有一次,俞惠玲累倒了,住进了医院,可有上访群众打电话点着名要见她,她把针一拔又到了办公室。后来,俞惠玲干脆每天只到医院打个针就算了事。她住院的一星期,同样仍是忙碌的一星期。
心系百姓事,真情暖人心
俞惠玲说:“信访是距离群众最近的地方,是党与群众的桥梁,也是展示党的形象的窗口。”俞惠玲把群众的来访当做家访,把群众的来信当做家信,把群众反映的无论是份内的还是份外的事,都当做自己的事一件件落实办好。她用情贴近群众,用爱筑起桥梁,用心塑造形象。
不少群众来访往往带着委屈、意见和怨气,搞不好很容易激化矛盾,同时群众也寄予了满腔的期待。面对群众的每一次来访,俞惠玲总是会倒一杯茶水拉近群众的距离,用温暖的微笑抚慰群众的伤悲,用热心的话语赢得群众的信任,悉心听取群众的诉说,为群众办好每一件实事。最后,群众的委屈和意见没了,即将激化的矛盾化解了,不少上访群众还成了俞惠玲的知心朋友。
三个庄子乡的一个农民被公安民警误伤,当时公安部门为其解决了住院治疗费用,但这位农民在后来发现误伤给自己留下了后遗症,要求公安部门再行解决,而公安部门却认为事情已经了结,不再处理,双方僵持不下。最后,这个农民找到俞惠玲,经反复调查核实后,农民反映的情况属实,在她的协调下农民的合理诉求得到了满足,这起缠访案件终于得到了妥善解决。现在事情虽然过去多年了,但这个农民到城上来还会常常象走“亲戚”一样来看看俞惠玲,说说他的心里话。
家住奇台镇砖窑巷的陆淑琴,她的丈夫被正在拆除的自家院墙压倒死亡,这对她的打击很大,造成神经失常。她连续多年到政府部门上访,要求将丈夫列为公伤死亡,这显然不符合政策要求,所以其诉求一直没有得到满足,最后,问题转到了俞惠玲这里。俞惠玲没有敷衍了事,而是多次深入到陆淑琴家,和她拉家常交朋友,主动办实事,弥合她心灵的创伤。看到她的家庭十分困难,俞惠玲给她的大儿子联系到了工作。她的小女儿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高考失常,又无钱到收费类院校去就读,俞惠玲就为她协调到了县一中免费复读,同时又为陆淑琴争取到了社区低保。平时,俞惠玲总是自掏腰包对陆淑琴给予经济上的帮助,使她重新找回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后来,她的小女儿在俞惠玲的帮助下考上了大学。现在,陆淑琴一家过上了正常人的幸福生活,俞惠玲和陆淑琴也成了一对常来常往的好朋友。
西地镇沙山子村五保户王福顺家的机井不出水,却又无力更新,结果在全县机井清查中,按规定他家的机井取水许可证被注销。为此,他一直认为是村干部霸占了他家的机井,于是他成了县水利部门多年的老上访户。后来,问题反映到了俞惠玲这里,俞惠玲对此事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水利部门和村上对事情的处理并没有问题,是王福顺本人对相关规定有误解。本来俞惠玲把相关情况给上访人仔细解释一下就可以了结了,但她没有这样做。在调查走访中,亲眼目睹的王福顺一家的困难生活,引起了她内心深深的不安与牵挂。老人每次来上访,她都要给路费钱并且安排吃饭。她与有关部门和村上进行协调,解决了王福顺一家的住房问题,并让他享受了农村低保。现在,王福顺不仅不上访了,而且逢人就说:“还是纪检干部好,让我心里敞亮了,生活有希望了。”
俞惠玲说:“信访工作要让群众满意,就不能冷冰冰地‘秉公’办事简单了之,而是要心里真正装着百姓,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要胸怀一团火。”十年来,俞惠玲怀着一腔火热情感,为百姓排忧解难,慷慨解囊,办了多少实事好事,恐怕连她自己也记不清了,但群众心中却有一杆称,并留下了深深的记忆,这使她在很多上访群众中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少人这样评价俞惠玲:“她是一个用真心、动真情、讲真话、办实事的人,是我们靠得着的人。”
铁肩担道义,无情亦有情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访投诉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不断增多,特别是涉及经济犯罪和经济纠纷案件呈快速上升态势,这给学财会专业的俞惠玲提供了用武之地,同时这也极大地增加了她的工作量。犯罪分子手段狡猾、经济问题盘根错节、各种矛盾沉积交织,这些都给案件的查处带来了巨大挑战。面对挑战,俞惠玲总是迎难而上。
奇台县某单位个别人涉及违规开垦土地、乱打机井、破坏草原植被、截留农民奖补资金和贪污公款等问题,各种矛盾突出尖锐,多条线索相互纠葛,作案手段熟练隐蔽,给查处带来较大难度。问题暴露后,面对调查犯罪分子报有侥幸心理,拒不配合。俞惠玲带领调查组进驻了该单位,在纷繁复杂的上百本厚厚的财务账目中,付出艰辛努力大海捞针,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经过三个多月的连续奋战,终于彻底查清了俞某和阿某的犯罪事实,使他们受到党纪和处理和法律的制裁。
近年来,俞惠玲参与查处经济信访案件 200余起,其中受到党政纪处分22人,移交司法机关8人。经她手的这些案件,件件都办成了铁案。
同时,大量反映农村土地承包、村集体资产和财务、奖补资金、项目建设、村民选举等方面的问题,经俞惠玲的深入调查,也得到了较好处理,使这些地方正本清源,解决了纠纷,消除了隔阂,理顺了民气,促进了发展。
老奇台镇二畦村农民对村集体林权问题有误解,在树木砍伐更新时不少村民怨气较大,导致一些人多次到县纪检部门上访。俞惠玲一边热情接待村民,每次上访都甘当村民的“出气桶”,细心听取村民的“告状”。一边深入调查,全面搞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请村民吃饭,最后终于使村民们彻底了解了事情真相,使村民最终配合村上搞好了更新工作。那些原来给俞惠玲发脾气的村民感到不好意思,说:“原来想纪检委就是个冷冰冰办案的地方嘛,没想到还这么有人情味。”
把案件查清了,处理了,应该说这起纪检信访工作就基本结束了,但俞惠玲没有这样。她带着满腔热情把工作延伸得更深、更远。半截沟镇的吴某原是一个村委会的书记兼主任,他年轻有经验、有魄力,想干事,也能干事,但由于村集体没钱和其他一些原因,他先后犯有虚报粮食面积多领国家补贴款、截留项目资金等问题,案件经俞惠玲办理,最终给予他党内警告处分,并撤销村党支部书记和主任职务,这对他的打击很大,他想这一辈子就完了。没想到俞惠玲主动来到他的身边,多次找他谈思想、谈认识,让他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矫正其价值观、政绩观,这使他受到了很大鼓励,又树立了重新站起来的信心。之后,俞惠玲又积极建议组织部门对他进行重新安排,让他到一个重点村协助工作。现在,他轻装上阵,精神振作,工作十分出色。回顾自己曾走过的这段弯路,他无不感慨地说:“纪检部门不仅处理了我,更重要的是矫正了我的人生,及时挽救了我。”
流逝的是岁月,坚守的是信念,付出的是真情,不变的是忠诚。俞惠玲在纪检信访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不忘初心,脚踏实地,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用自己的青春谱写最美乐章,实现一个个人生梦想。(奇台县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