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历史栏目
  4. 工作动态
  5. 正文

【纪检人? 手记】记忆深处的条绒布鞋

日期:2017-04-01 17:25:07
文章来源:阜康市纪委

  真好!友人送我一双布鞋——黑色的手工的条绒布鞋。看着眼前的这双布鞋,让我感到亲切无比,鞋面上的条绒一道一道地整齐排列着,线条优美的鞋帮用黑布镶边,鞋底布满了密密麻麻、一丝不乱的针脚。记忆的闸门一下子被往事撞开,情感的潮水喷涌而出。

  思绪飘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手工的条绒布鞋我最熟悉不过了了。在我的记忆中,妈妈亲手做的布鞋,一双双,一年年,陪伴我走过了童年的每一段路,从蹒跚学步,到背着书包走进校园,我的脚上一直穿着妈妈一针一线纳的布鞋;我记忆里的每一双布鞋,柔软、舒适,走起路来轻便自如。

  春天,绝对是一幅饱蘸着生命繁华的画卷。每年的春天,冰雪消融的尽头,便是我和小伙伴换上新的条绒布鞋尽情跳皮筋、踢毽子的欢乐时刻,换上新布鞋,似乎走路都变得格外轻松有力。

  说起做鞋,那是个浩大的工程。农闲的时候,妈妈一有空就忙着搅浆子,打“褙子”。浆子不能稠不能稀,更不能等,愁了粘出来的布上有疙瘩,不平整;稀了、凉了粘得不牢,要趁热用刷子抹到不用的平整的旧布上。妈妈总是把我们穿破的衣服洗净,剪下大块的平整的布,用浆子一层一层地拼贴成大概1米的正方形,粘在硬板子上,粘到7.8层,约莫半公分厚。一张”褙子”就打完了。 “褙子”是鞋底和鞋面必不可少的材料。如果要做鞋底,3张被子中有一张的表面粘上一层崭新的白布。要是做鞋面,“褙子”的表面要再粘上一层当时最流行的黑色或红色条绒布。 一个冬天,我都记不清妈妈要打这样的多少张“褙子”。所以,火墙上,经常都悬挂的“褙子”在烘烤。烤干了,再把弄好的成型的“褙子”放在褥子底下压上几天。 等完全干透了,就按鞋样裁剪,鞋帮、鞋底一样一样做。鞋底要把三层“褙子”摞在一起,每层“褙子”边缘要用2cm的白布包边,包好边后,三层“褙子”中间还要平整的垫上碎布,这样,鞋底中间高,边缘薄,既耐磨,又方便锥鞋。接下来,就要纳鞋底,我扯出所有的神经,努力还原成这样一幅温馨的的画面:

  灯下,哥哥姐姐们认认真真在方桌上写作业;爸爸正坐在木凳子上,用两只手通过叫不上名的工具,将麻杆一根根、陆陆续续掺在一起,拧成一根细细的麻绳。麻绳不能太细,也不能太粗。因为拧成的麻绳还不能用,还要两头连起来,再用拧车拧一次,才成一条真正能用的纳鞋绳。纳鞋底一定要用麻绳,纳出的鞋子才结实又耐磨。妈妈正靠在床头,低着头“哧啦,哧啦”地纳着鞋底,不时地把手里的针尖在发髻间蹭一下,据说是沾点头油,针就好使了。她身边的针线篮子里,堆满了碎布、线绳、麻绳、还有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剪刀;她熟练地拿起锥子,在空白的鞋底上用力钻一个眼,又拾起一边的大针,用戴着顶针的中指把针从这个眼里顶出去,然后扯着麻绳“哧啦,哧啦”地拉紧、再拉紧;妈妈一直重复着这一个动作,我偷偷瞥见母亲的手指缠满了布条,那是让顶针刺破、穿线拉麻线时划破的细小的伤口,红肿的指尖、指头,很是心疼,心中暗想,将来长大了,一定要对母亲好。
    鞋面是粘了条绒布的1层“褙子”做成的,妈妈说条绒布既好看还好做,原因是条绒具有它自身笔挺的线条,这样做出来的布鞋想歪都歪不了。鞋面的边缘是用3厘米宽的黑色布条包裹了一圈,这叫“沿鞋口”。说起来简单,要把鞋面叉叉角角的边缘处理得自然圆滑,没一两年的鞋子功夫恐怕是处理不好的。待鞋底纳好,把鞋面缝合在鞋底上--------一双崭新的条绒布鞋诞生了。

  那些像碎布一样的记忆,在我的脑海中一片一片地粘贴、拼凑, 那些零散的记忆碎片和布鞋上淡淡的浆糊味道,停留在记忆深处,一双双的布鞋让我们的记忆温暖而快乐!那缝在密密的针针线线间亲人的爱,一直温暖着我们日久而倍感疲惫的脚板。这一刻,我贪婪地沉浸在回味的海洋里……(阜康市纪委董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