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我家住在一个叫西梁的回族聚居地,这里的治安管理不太好,街上吵架酗酒的比比皆是。男人们的业余生活就是坐在电线杆旁边听大喇叭上的小说,或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打台球、打扑克。
我们姊妹三个就生长在这种环境中,但因为父母亲的教育模式,最终让姊妹三个都有了一份光荣的职业,这让整个西梁上的人赞叹不已,我父亲湛老三也扬眉吐气了。虽说父亲已经离世,但他和母亲这一生不仅给我家、也给西梁人竖起了典范。
再苦不能不学习
父亲是个电影迷。他说电影可以让他了解许多新鲜事情,使他不断进步。但在那个年代看电影是件很奢侈的事,一家五口人看场电影就得花费1.5元钱,这是家里好几顿的饭钱,可父亲说:大人少吃点好的就省出这些钱了,娃娃见得东西多了,以后才会有奔头。所以只要我们取得好成绩,就有机会看电影。因此为了看电影,姊妹三个不但自我加压,还相互督促,自然成绩一个比一个好。
父亲说“书本是通往智慧的阶梯”,因此每个月都会带我们去新华书店,《世界之最》《魏华日记》等书影响了我们一生。我敬佩父亲,有责任心、有远见、有担当。
再穷不能丢骨气
现在一两百元无足轻重,可在80年代,会是一家人一年的生活费。在一次父亲独自看完电影回家的途中,拾到一个黑色皮夹,周围没有人,他打开一看,里面有某单位职工花名册,同时还有两千多元的现金及各类发票。他当时就直奔派出所把钱包上交了,事后才和我们说起这事。我在父亲生前还常和他开玩笑说:“我工资不多,您当时把那些钱留下,您儿子现在可能就是大老板,咱家可就发达了,您不后悔吗?”父亲倔强地说:“我不后悔,那些钱是多少家人的命根子,那样伤天害理的事情我可不能干,人要活得有骨气!”有一次我去古城酒业公司参观时,还看到父亲作为劳模的照片依然被挂在专栏上,心里无比激动,我知道,好人不会被遗忘。
吃亏是福不怕吃
过去,想打工必须要有城市户口,农村户口的人进城太不容易。我父亲是城市户口,母亲是农村户口,所以孩子也是农村户口,我们上学要交跨区费,吃饭要买高价面。为了满足家庭开支,母亲不但要经营好家庭内部生活,还要干点临工补贴家用。
母亲讲过一段往事,那时奇台酒厂找临时工,她去了,卖力地干了三天,不小心脚扭了,负责人一句“不要农村的,走人”,母亲就一分钱工资没有被撵回来了。我们想找谁说理也没地方可找。工作后我时常想,现在的制度好,农民工待遇提升了,我也要帮农民办好实事。
母亲后来说:“没有拿到工资事小,却更加坚定了我要把你们抚养成功的决心,现在你们姊妹三个工作好、生活好,这些就是我的福分。”
对于父母的记忆,多是些琐事,但却对我们姊妹三个有着巨大的影响,我们深深明白,没有父母的教育,我们不会有现在的幸福生活。(昌吉州奇台县纪委 湛学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