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党政“一把手”在班子和全局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负有全面责任,其素质高低、形象优劣、作风好坏,是基层工作的关键,俗话说:“基层不牢,地动山摇”,一个工作在基层一线的领导因腐败而倒下,不仅害己、害家庭,更重要是削弱了班子的战斗力,严重的损害了人民群众对基层政府的信任,通过近一年来中纪委曝光的案件分析,其中乡镇“一把手”成为高发群体,占比超过8成。“三公”违规消费、婚丧喜庆大操大办、违规收取礼金、违规发放津贴福利、私设“小金库”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被查处的乡镇“一把手”在以上问题上达3成以上。因此,如何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乡镇“一把手”监督机制,切实加强对乡镇党政“一把手”监督的问题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解决。
一、乡镇“一把手”腐败多样化
一是腐败手法多元化。由于权力较为集中,一些乡镇“一把手”腐败行为显得更为直接。腐败分子都是直接利用自身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利并从中获得好处的,与以往其他腐败的案件相比,腐败手法、手段更趋多样化;二是腐败形态复合化。当前,涉及乡镇“一把手”的腐败已经从生活消费型转向享乐型和资本积累型,少数腐败分子集政治蜕变、经济贪婪、生活腐化于一体,走上了复合型腐败的道路。比如,浙江某乡镇王金明严重违背社会主义道德,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巨额财物。三是腐败行径恶劣化。一些乡镇“一把手”腐败分子利用手中的职权进行利益交换,逐步发展到主动索贿和利益承诺合约化。
当下,整顿作风、整饬腐败双线并行的反腐大业正在中国推进,“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思路将如何推进,更是引发关注,如何加强当前乡镇“一把手”的监督成为难题。
二、当前对乡镇“一把手”的监督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权力过分集中于乡镇“一把手”个人手中,权力运作缺乏有效的制约。重大决策权相对集中,民主集中制往往形同虚设。
二是一些乡镇“一把手”自律意识淡薄,不愿接受监督。有的过于自信,总以为自己不错,无可挑剔,用不着别人监督;有的认为接受监督会影响自己的权威;有的自视高人一等,自认为不受监督乃天经地义;甚至有个别的“一把手”个人私欲膨胀,讲关系不讲原则,讲私情不讲党性,工作中独断专行,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个人说了算,千方百计拒绝监督或逃避监督。
三是对乡镇“一把手”重使用轻管理,疏于监督。往往只注重对“一把手”的工作实绩特别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监督,忽视对其思想、作风,特别是廉洁自律情况的监督。对党政“一把手”存在的问题,总是遮遮掩掩,处理起来也是避重就轻。
四是同级班子成员碍于情面,不便监督。有的班子成员认为“提了没有用,还得罪人,不如不说”;有的担心被“一把手”误解自己有“野心”、想“篡权”,不敢监督;有的怕反对意见提多了会当成“闹不团结”,影响自己的前程,不愿监督。因此,往往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一团和气的状况。
五是下级怕打击报复,不敢监督。有的同志认为自己职位卑微,乡镇“一把手”的态度可以决定自己的前途命运,担心打击报复,故宁可“多栽花少栽刺”,信奉“是非面前莫开口”的处世哲学,不敢挺直腰杆对上级领导进行监督。
六是群众不知情,无法开展监督。有的乡镇“一把手”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不经过群众讨论,重大决策不与群众商量,使群众很难真正有效地行使民主监督权。
七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没法监督。目前,对一些乡镇“一把手”“八小时”以外的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导致监督管理工作缺乏预见性和针对性,收不到应有的实效。
三、加强对乡镇“一把手”的监督的建议
(一)加强教育培训,增强乡镇“一把手”自我监督意识
增强乡镇“一把手”的自我监督意识,是做好对乡镇“一把手”监督工作的关键。通过教育培训,使乡镇“一把手”养成自觉接受组织和干部群众监督的良好习惯,不断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按规定参加组织生活,虚心接受组织上、班子内部和广大群众的批评和建议,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是加强对乡镇“一把手”的正面教育。结合每年的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党政乡镇“一把手”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二是利用反面典型进行警示教育。经常性地组织乡镇“一把手”开展警示教育活动,要以重大案件和本地区查处的一些典型案件为反面教材,通过深刻剖析他们的犯罪过程,使乡镇“一把手”以此为鉴,警钟长鸣,在思想上始终绷紧自我监督这根弦,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二)健全制度,实现对“一把手”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
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是加强对乡镇“一把手”监督的根本所在。要从建立和完善制度入手,以制度管人,以制度律人,保证对乡镇“一把手”监督工作的规范有序。一是建立健全党政“一把手”施政行为公开制度。要根据乡镇“一把手”的工作职责,制订出可操作性强的政务公开制度,对乡镇“一把手”的职责、权限以及决策内容、形式、程序等事项,在适当范围内进行公开,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切实纠正某些乡镇“一把手”在执行规章制度上搞特殊化和“制人不制已”的行为。二是改进和完善干部考察、年度考核等制度,不定期地对乡镇“一把手”进行考察和审计,增强监督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
(三)完善监督体系,形成对乡镇“一把手”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
完善监督体系,是加强对乡镇“一把手”实行有效监督的保证。通过体系建设,在对乡镇“一把手”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求实效,架起多条“高压线”,树起多块“警示牌”,形成对乡镇“一把手”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
一是多措并举,构建防范体系。上级党组织通过建立与乡镇“一把手”定期谈话、定期汇报和班子成员对乡镇“一把手”评议等制度,将乡镇“一把手”在政治思想、领导活动、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表现全部纳入组织视野,及时发现和解决带有苗头性的问题,防患于未然,使乡镇“一把手”在上级组织的调控下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力。
二是明确职责,构建责任体系。在工作中,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目标体系和工作机制。落实好乡镇“一把手”廉政建设责任制,增强其“一岗双责”的意识。组织不包办,指导不专断,监督不放松。同时,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出现严重问题的乡镇“一把手”,按照责任追究制度,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以此增强各级组织对乡镇“一把手”监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是密切协作,形成全方位监督体系。在对乡镇“一把手”监督上,既要充分发挥组织、纪检、审计、司法等部门的作用,又要完善人民群众监督,强化新闻舆论监督。要把专门机构监督与人民群众监督,自上而下的监督与自下而上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定期监督与不定期监督、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社会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督体系和强有力的监督网络。
四是健全六种机制,用好手中权力。一是要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二是要健全公开办事机制。将权力运行置于群众监督之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三是要健全民主评议制度。结合领导干部述廉、领导班子考察、岗位责任考核,组织干部群众对乡镇“一把手”进行评议,工作好坏让群众说了算。四是要健全失察追究机制。实行谁推荐谁负责,谁出问题追究谁。五是要健全财务监督机制。强化乡镇“一把手”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尤其是对即将离任、外调、离职的乡镇“一把手”要进行超前的全面审计,对涉及金额大,资金去向不明,其他班子成员不知道的,要一查到底。六是要健全舆论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威力,不断扩大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