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各位领导来到阜康工业展馆。阜康工业展馆是……”这是阜康工业展馆馆长时建国同志不知道说了多少遍的一段话。
“时爷爷,这个房子是谁居住的啊,怎么这么破破烂烂?”一个前来参观的小孩子问道。时馆长顺着小孩子指到的地窝子微缩景观耐心的解释道:“这是建厂初期工人们居住的地窝子及生产生活的情景。当时厂党委领导叔叔提出:‘先置坡后置窝,先生产后生活,先集体后个人’,各级干部坚决带头执行,广大工人积极响应,这些相对好一些的地窝子是厂党委按照王恩茂书记的指示要求,给工程技术人员居住的,领导干部和广大的工人都居住在简陋的地窝子。从这里可以看到各级党员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所以啊 ,你要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
一位来自广东的大哥站在一把铁锹前听着时馆长的话,“这是你爸爸陈楚南, 58年作为先遣队成员来到天龙,他常年担任钢铁厂秘书。这把铁锹是63年兴修水利时厂里发给他使用的,直到84年退休时,他仍在使用,在他离厂回老家时,把铁锹交给了厂办领导,并叮嘱其他人:‘铁锹是公共财产,不能拿公家的一分一厘,当年许多老领导离厂时都是这样做的,’从这一细小的事情也反映了当时各级党员坚持崇廉拒腐,清白做人,干净做事。”
跟随着时馆长的脚步,走到倒数第二厅,“这位是天龙厂首任党委书记、厂长王贵芩,65年曾兼任阜康县委书记,在他主政的十年期间,没有报销过一分钱的差旅费。他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从不让爱人和子女使用公车,女儿生病都是爱人搭其他的车辆去乌鲁木齐的医院看病。他严于律己、一生正气,用实际行动管好身边的人,如对待他的左膀右臂,资格比他还要老的红军干部,他从不偏护,由于犯了几次错误,让他三下四上。”
展馆里只有600多件实物,200多张照片。展品虽然有限,背后的故事却很多很多。听着时馆长讲道那过去的故事,第一座高炉、第一炉钢水、第一块钢锭、第一台拖拉机、第一台机床……每一个“第一”都蕴涵着一种精神;带头在工地上劳动的自治区党委第一任书记王恩茂、突击队里的小夫妻、高炉前的八姐妹……每一位人物都折射出一种时代的力量。
走出展馆,望着周边的高楼林立、宁静的绿洲公园……又想起了馆长在结尾时用三十年前一位老职工写的藏头诗:‘甘泉娟娟流,河谷绿悠悠,子孙齐奋斗,美景赛苏州’。这是老一辈产业工人对我们的美好期盼和冀望,我们也将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使出洪荒之力为建设‘大美新疆、花儿昌吉、山水阜康、区镇一体示范镇’所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