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家风有过深刻的论述:“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把家庭工作提升到了国家治理的高度,也充分说明了好的家风直接影响了社会风气。
家风是无形的,它传承着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精神品格;家风又是有形的,它体现在每个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及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代代相传,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家风形式进行传承和发扬。
当看到各地开展家风家训作品征集时,我打听过我们家有家风家训吗?长辈们的回答是:“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没有出过文人,也没有成文的家风家训。”但是我却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勤劳善良、尊老孝亲、乐于助人等优良品质,这些虽没有被刻成铭、涂为碑、写上墙,但是却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里。
记得小时候,我父亲是村子里少有的驾驶员,在机耕队里当司机。母亲为了给家里多挣点工分,能让我们吃饱肚子,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印象最深的是到了秋收季节,为了多拾点棉花,她总是天不亮就下地干活了,早晨露水打湿了母亲的衣服,中午汗水浸湿了她的头巾,到了收工的时候,母亲还得使尽全身力气背棉包。我看着母亲那么辛苦,就跟着母亲一起拾棉花。记得有一次放学回家,我提着小筐去了母亲前一天拾棉花的地,可是村里换地了,我只好一个人在地里拾了一筐棉花。当我提着筐子回来过秤时,母亲的泪水湿润了她的眼眶,村里人都夸我懂事。
我的四爷是家中老小,一直单身,和太婆婆一起生活。当时太婆婆已经七十多岁了,母亲只要一做好吃的,就给太婆婆送过去。后来,我们家盖了新房子,而太婆婆年岁也越来越大了,她怕自己身后没人照顾四爷,就在我家新房边也盖了房子。1987年太婆婆去世了,记得在那几天雨下得很大,但是村子里却来了很多人,大家都说:“骆大奶是个好人呐,她走了天都在哭。”太婆婆走后,四爷就成了我们家的一份子,一日三餐,母亲一做就是二十多年,直到四爷去世。
我的爷爷曾是村干部,村里人都亲切地叫他骆大队长,勤劳、节俭、朴实、爱干净、不轻易麻烦别人是他传给我最宝贵的财富。爷爷腿不太好,他常常拄着拐杖、坐着凳子把菜园子里的草拔的干干净净,把院子打扫的整整齐齐。爷爷享年84岁,在我的印象中,他的衣服从来没有脏过,但是他从不主动叫子女帮他洗衣服,想给他洗衣服只有碰到他洗时才有这种可能,如果你问他要,他总说都洗过了,因为他不但勤劳、质朴,而且还特别心疼他的孩子们。而在家族中,爷爷却是大家最尊敬的人,凡是有好吃的,母亲会让弟弟骑摩托车接,婶婶会送过来,爷爷喜欢吃甜食,只要新鲜水果一下来,我总会先买来让爷爷尝尝鲜,村里人都非常羡慕我们家的老人,而老人每每听到这些,脸上也会露出幸福的笑容,而我却觉得这是我们祖祖辈辈良好家风的传承。
当我成为母亲后,我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我的孩子。记得我女儿六岁时开始捡矿泉水瓶攒钱,一个瓶子虽然只有五分钱,但是这让她懂得了积少成多,渐渐形成了环保意识,甚至知道应该节俭生活。从夏天到秋天她捡瓶子卖了150元钱,作为母亲我深知这些钱对她来说是多么不容易,而让我想不到的是,到了冬天我带她去石河子学舞蹈时,她竟然给我买了一条裙子,虽然已经过去8年了,但这条裙子一直放在我的衣柜里。
汶川地震后,我和女儿一起看新闻,我们母女俩总是被地震给人们带来的伤害以及中华民族的大爱所感动,作为基层妇女工作者,在政府组织集中募捐的同时,妇联与红十字会联合在集市上开展了募捐活动,我女儿说要用自己的压岁钱捐100元给灾区的小朋友时,我感觉我的孩子长大了,从小的方面说她想去帮助别人,从大的方面说她有了社会责任感。
我女儿从小喜欢舞蹈,从四岁开始,我就和家人轮流带她去距离小镇40公里外的石河子学习舞蹈。在学习中我教会如何过马路,如何坐路车,在路车上如何注意安全等等规则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到她七岁半时,我开始让她独自去学特长。当时她学习舞蹈和画画,总是一去就是大半天,我身边的很多朋友说我不像亲妈,而她们却不知道作为母亲的我,心情是难以言语的复杂。这让她明白生活中很多事情是讲规则、讲规矩的。
现在她已经上初中了,作为班长,她配合老师管班级,给班里排练节目、代表班级参加田径比赛、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带头为贫困学生捐款。作为家长,我时常鼓励她、支持她,因为我不但希望我的孩子身心健康,善良感恩,充满正能量,更希望她沐浴在良好家风的传承中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