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千到岳飞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鞭策,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我不断思考何为家训,家风。家训,家风,更像是许久之前老师站在讲台上的滔滔不绝,从来没有从父母口中听到:咱们家的家规是什么,家训是什么之类的。感觉家训一词最近也要追溯到鲁迅那个年代了,一九三六年鲁迅在病重时,在散文《死》的篇末写下遗嘱,其中第五点是对当时七岁的周海婴的训示:“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周海婴没有成为文学家或美术家,却成了个无线电专家。作为文化伟人的儿子,周海婴是荣耀的,紧随一生的又是重负的,他说自己是在好比磁场的“人场”中长大,被“人场”控制着,“父亲一直在鞭策着我,也给我压力。”他被事事与鲁迅联系着,为了维护先人的光环,他不能说错话,做错事,不得越界,谨言慎行,失去自由和自己。一句家训便影响了其子的一生,我仿佛一直把家训,家风看的有点清淡了。
小的时候在外公外婆家生活,外婆在生活中总是给我教很多规矩,现在想起来明白这是规矩,然而在小的时候总觉得是大人的要求我们要完成。外婆总说在吃饭的时候,长辈没有坐到桌子上的时候不可以自己先坐到桌子上,长辈没有动筷子的时候不可以先动筷子,吃饭要安安静静的吃不能发出声音,不可以把碗筷弄的叮咚作响。这些话语从小就在耳边叮嘱教诲这,小得时候总觉得吃饭时候有很多不可以的要求,也不太明白其中的意义。有一次,吃饭前很多许久没见的亲戚还在寒暄,耐不住美食诱惑的我先夹了一小口菜,刚好被外婆看到了外婆很小声的对我说了句:“这样不礼貌,叔叔阿姨们还没动筷子呢。”吃饭结束后,外婆把我叫到身边告诉我:“今天吃饭的时候长辈还没有动筷子你却动筷子了这样做很没礼貌。”当时我还觉的很委屈觉得都是家里亲戚长辈,还告诉外婆感觉家里吃饭的要求很多,是不是每一家人吃饭的时候都是这么多要求。外婆很耐心的给似懂非懂的我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家都有自己的规矩,你现在还小就像一棵小树一样要给你好的生长习惯才能长成大树,一些不好的习惯就像长歪的树杈就要纠正过来不然错误就会越来越大难以纠正。”那时候还小的我懵懵懂懂只知道记得外婆的话听话就好了,现在长大了渐渐明白了外婆的用心。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中,家庭中的家风好,这个人才会茁壮成长,如果家风不好,这个孩子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父母早已有名有望,然而由于不重视家教,最终致使子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样的教训是沉痛的。这也从反面证实了家教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早在战国时期,便有了《孟母三迁》和《曾子杀彘》的优秀家教故事,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注重家教的父亲,他在《诫子书》中这样教育他的孩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告诫那八岁的儿子: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于是像孟子、岳飞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伟人便在这样的家教中应运而生。
我才慢慢发现原来家训在家里并不是父母长长挂在嘴边所谓的咱们家家训是什么,家规是什么之类的,而是已经潜移默化的在教育我的过程中教给了我,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尊老爱幼帮助同学,见到长辈要问好有礼貌,吃饭的时候要吃干净不许有剩饭告诫我养成珍惜粮食勤俭持家习惯等等。
我还天真的以为家里从来没有过家训,但其实家训、家风已经深深的埋藏在我的心里,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直至今日,才塑造了现在的这样一个我,我的性格也是在父母的教育以及影响之下变化为现在的样子,我想不止是我,所有的家庭都是这样,每当看到家训、家风总觉得像是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口号的意义大于实际的意义。随着对家训的了解愈加深刻,才明白了家训实际就牢牢的印在我的生活之中。(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