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首先是家风,家里的子女教育好了,才能更好的回报社会、帮助别人。互助互爱是传统美德,多一个人帮助就多一份力量,作为一名老党员,我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给年轻人做个榜样。”这是阜康上户沟乡白杨河村70岁的卡曼老人在该村党员会议上说的一段话。2014年,卡曼老人建立了“爱心妈妈”民间组织。“爱心妈妈”主要是针对贫困家庭进行帮助。建立以来,共收到各族群众115人次8626元的爱心捐款,对因病、因伤的11个家庭进行了帮助。
为什么卡曼老人在她晚年之际自发组织了“爱心妈妈”?带着崇高的敬意和小小的困惑,笔者找到了卡曼老人,卡曼老人用生涩的汉语告诉笔者:“村里有些人生病、受伤,由于家庭困难,没有得到好的治疗,影响一辈子。还有个别残疾人生活困难,温饱都成问题。看到这些我很难过,年轻的时候,我有能力去帮助他们,现在我老了,无法帮助更多的人,我心里一直放不下这件事情,所以成立了‘爱心妈妈’,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一起去帮助他们。”当笔者又问起卡曼老人她曾经帮助过的人时,卡曼老人笑而不语。与卡曼老人聊了很久,老人每月只有410元的收入,因为身体不好每周要打三次针。离开老人家时,心里很难受,想说些什么、想做些什么,但是喉咙发不出声,泪水迷了眼睛。深深鞠了一躬,决定去深入了解这位哈萨克族老人的“平凡事迹”。
卡曼老人一辈子居住在上户沟白杨河村,威望很高,十分受人尊敬。走在路上,不管是大人、小孩,还是老人,都会俯身、右手放置胸前尊敬的问候一句“阿斯阿库马哈力库木”(您好,哈萨克族敬语)。
祖努尔,维吾尔族人,儿媳得了重病,这对农牧民家庭来说,就是一场灾难,高昂的医药费、治疗费让这个家庭无力承担,儿媳出院在家养病治疗。卡曼老人知道这件事后,从“爱心妈妈”经费中取出2000元,又从自己微薄的存款中拿了300元,一共2300元送到了祖努尔手中。卡曼老人听闻民政部门有大病救助,十分开心,急忙找人打听,让自己的孩子跑办手续。当拿到补助资金的那一刻,70多岁的维吾尔老人潸然泪下。
哈萨克族老人居马汗70多岁,妻子阿达力古丽是聋哑人。老两口的孩子在乌鲁木齐打工,两口子生活虽然很平淡但是很幸福。201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原本并不富裕的生活变得十分艰苦。卡曼老人听闻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看望,并留下了1500元爱心款,虽然钱不多,也能让老两口安心度过一段时间。回到家后,卡曼老人心里放不下,怕老两口吃不习惯,对身体不好。又匆忙做了饭食、烧了奶茶让孩子送到了医院。之后,每隔一两天时间,卡曼老人都会做一些家常菜送给居马汗两口子。阿达力古丽出院了,身体已并无大碍,老两口的生活又恢复了正常,卡曼老人长舒了一口气。
张元甲是白杨河村一位残疾人,汉族,50多岁,没有结婚,膝下更无子女。由于腿脚不便,张元甲无法过度从事农业生产,生活十分贫苦。张元甲告诉笔者,10多年来,卡曼老人一直在无偿的帮助他,每隔一段时间,卡曼老人都会到他住的地方来一次,有时候送来一些清油、米面,有时候端来一碗做好的饭和一些包尔萨克(哈萨克族干粮),有时候送来30、50元钱,让他买一些生活必需品。每年古尔邦节、纳吾鲁孜节的时候,老人都会送来一顿丰富的餐食让张元甲改善生活。“虽然这都是一些很小的事情,但是这么多年来,卡曼老人一直无微不至的帮助我,我真的非常感动,我希望下辈子能够报答她。”张元甲这样说。
这只是很平淡的三个小故事,看似朴实,却让人难以释怀。戈壁滩上,红柳在风沙中艰难的生长,草原上,羊群低头寻觅着青草,哈萨克族小伙儿顶着烈日时刻注视着。卡曼老人坐在自家炕上,一遍一遍数着筹集的善款,她知道还有更多的人需要去帮助,剩余为数不多的资金让她双眉紧锁。老人低头沉思了一会,缓缓起身,迈着蹒跚的步伐离开了小院。她要去做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只希望卡曼老人身体健康,安度晚年。这些事,留给后人来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