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5岁的孔祥景,是昌吉州阜康市九运街镇远近闻名的老木匠。当榆叶梅花开得一片火红时,他正和儿子一起翻晒院子里成摞的松木板。“儿女们都不让我劳动了,楼房里住下闲得发慌,还是回来做做木工、种种菜,心里踏实些。”孔祥景这样解释自己的行为。
站在院子上,老人掰着手指,述说着子女对他的孝敬,“女儿好,女婿好,儿子好,媳妇好,身为孔家的人,他们都知道怎么做人。”孔祥景年轻时当过老师,后来务农,农闲时做做木工,抚育了7个儿女,如今已三代同堂。说起孔家的家风,老人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知恩图报不忘本
祖太爷孔宪德从山东逃难,一路走,一路打零工,途中遇到一个3岁的孤儿,实在看着可怜,便将他当做弟弟,装在自己的布褡前袋里,一路背着他来到新疆。两人先后辗转落脚在安宁渠、米泉,甚至一度被一个大户回族人家抢去当儿子,但他依然不改初心,一定要有自己的门户,用心将弟弟抚养成人。凭借自己的双手,家徒四壁的孔宪德靠着一身力气,给自己的弟弟娶了媳妇,并且生儿育女,自己却没有经济能力结婚,一直孤身一人。于是孔氏一族便有了小祖太爷孔宪义。孔宪义为了报答哥哥的养育之恩,将小儿子孔庆林寄养在哥哥名下,为哥哥颐养天年。孔宪义告诉所有的儿子:“以后可以不祭拜我,但绝不能忘了大伯,没有他,就没有孔家的这一脉。”
感恩,是孔家每个人做事的底线之一。50年代,公社要求将良田里的坟迁到戈壁滩上。在农村,很看重祖坟,坟墓不能轻易被挖,更不用说改坟地了,谁都不想背上不孝的骂名。村民们对这个政策非常抵触,甚至有人晚上去看护自家的坟墓,生怕被挖了。看到包产到户让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孔氏一族首先带头,将自家的坟地迁往距村子30公里外的戈壁滩上。90年代,九运街镇孔家又一次积极响应市政府号召,将孔家先人的座坟迁入阜康公墓。每次迁坟,孔氏后人都没有忘记这位老太爷。每逢清明节,孔氏后人在祭拜先人时,依然不忘在祖太爷的坟上点上一炷香,放一束花,缅怀这位未曾谋面的老人。
保卫家园勇献身
30年代,吾斯曼匪帮的铁蹄踏遍天山南北,小小的东八运村也难于幸免。土匪们所到之处,杀害无辜百姓,烧毁村庄,抢劫牲畜和粮食。年轻气盛的孔庆林毅然挺身而出,组织村里的青壮年劳力拿起枪支、坎土曼、镰刀,分组分片,巡逻放哨,保卫村里老老少少几百口人的安危。1933年冬天,村里黄映堂家的牛被土匪抢走。孔庆林组织了几十号人,立即赶往三工河,在半路上将土匪截住,与土匪激战。抢回了村民的牛,孔庆林组织大家往回撤退时,狡猾的土匪躲在树后,趁人不备,开了枪,子弹从孔庆德额头进去,从左鬓角出来,孔庆林带领大家撤退到安全区域后,实在忍不住疼,呻吟了起来,同去的人才发现他受了伤。拉回孔家大院后,没有来得及救治,孔庆林活活疼死在院子里的板车上。葬礼那天,全村的男女老少自发戴孝,为三十出头的他送行。
孔庆林去世时,大儿子孔凡明才刚刚14岁,二儿子8岁,三儿子6岁,小女儿才满月。养家的重担便落在了年仅14岁孔凡明的肩上。没有父亲依赖呵护的人生锻造了孔凡明刚正、坚毅的人格,生活的困苦养成了他俭朴勤劳的习惯、勇于克服困难且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
接过父亲养家的重担,也接过了父亲保家护院的责任。摸熟了土匪们的规律之后,孔凡明自己出钱出力,和家里的长工一起修建了几间大房子,每间房子里都有可以同时住下三四十人的大炕,自己花钱雇车拉来石头,夯墙围院,修建了可以圈养几百头牲畜的暖圈。当土匪再次侵犯时,他把村子的男女全部集中的自己的院子里,把牲畜安顿在暖圈里。
再次修建时,村民们自发前来,搬土块、拉石头,孔家大院的院墙上,都留着放枪的墙眼,墙壁的四角都有炮楼,墙上每隔两米就是成堆的碗口大的石头,夹皮墙内,更是孕妇、幼儿们藏身的地方。就这样,孔家大院硬是被人们齐心合力地修建成了连土匪们都不愿意再碰的“硬疙瘩”。
民族团结广交友
勤劳能干的孔凡明为了养活全家,在四工河谷里开垦大片旱地。常年的劳作,让这个质朴能干的汉子交到了不少哈萨克朋友。他在山上,周围的牧民给他送来马奶、奶疙瘩,帮他看管粮食,不让别人随意糟蹋。冬天,孔凡明回到家里,牧民打到了野猪,也会埋在雪里,托人来告诉他一声,让他带回家里养活一家老小。轮到民族节日,孔凡明挨家挨户送上茶叶、布匹和自家院子种的蔬菜,牧民下山来,孔家大院便是他们落脚休息的地方。孔祥景这么评价自己的父亲“他和他那些哈萨克兄弟,都是掏心窝子的好,都实在!”
诗礼传家重教育
父亲的死,是孔凡明心里永远的痛。他认为是自己没有文化,什么都不懂,才让自己后悔一生。于是,目不识丁的他,立志要把自己的弟弟们培养成为有文化的人。他宁肯自己长年吃稀粥咸菜,也要省出钱供两个弟弟上学。在他的坚持下,硬是让两个弟弟读完初中。就这样,孔家的孔凡信、孔凡智成了当时村里最有文化的人。孔凡信初中毕业后在迪化被服厂上班,专做军装;孔凡智成了三工牧场的会计,这让孔家上上下下都很骄傲。孔凡明,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示范了“兄友弟恭”的现实版,成为孔家后人的榜样,更成了村里的榜样。
孔凡明结婚后,大女儿孔祥珍、长子孔祥景的出世,让这个家庭多了许多快乐。然而,次子误食剩饭、三子的怪病,四子的天生不足,先后三个儿子的意外丧生,让孔凡明深深意识到,不论是儿子,还是女儿,只要有文化,就有可能走出落后的农村。12岁的孔祥珍成为村里第一个上学的女娃。75岁的孔祥景自豪地说:“我爹重视教育,那是谁也比不上的。我当时上完高中,虽然没有坚持教书,但那些年的学没有白上。那些学校里才能学到的道理,是一辈子的财富。我粗略地估算了一下,就我所知道的仅阜康的孔氏一族中,当教师的就有二十多个。真所谓诗书继世了。”
植树造林荫后人
走在东八运村,孔家的门户很好辨认,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栽种各种植物,有常见的白杨、榆树、柳树,也有苹果树、葡萄、李子、杏树,家家户户绿荫环绕。院子里、墙头上,门口的树林里,到处都生机勃勃。依次开放的大丽花、菊花、凤仙花,那怒放的牵牛花、馒头花,无不昭示着主人热爱生活、崇尚绿色。
80年代初期,东八运村五运路上的数千颗树木极度干旱致死,孔祥景发现这个情况后,主动和队里签订协议,担任起守林护林的职责。90年代,植树造林的范围越来越大,火车路南的树木再次面临旱死,当村领导再次找到孔祥景。与之协商护林的事,孔祥景毫不犹豫地再次答应。如今,当年孔祥景守护的那些树林早已造福全村了,但孔氏守林护林的精神,却留在每个孔家人心头。放眼全村,孔家的耕地很好辨认,30年不变的土地政策,早已让孔氏子孙栽种的白杨亭亭玉立,为村民田间休息带来丝丝凉意。
细雨润物,在时间的长河中,孔家在这片广袤的戈壁滩上深深扎根,传到现在,已经是第6代人了。一代代孔氏子孙谨遵祖训,塑造出了族人温文儒雅、质朴正直的品格,也塑造了孔氏族人崇德尚勤、廉洁礼让的风尚。如今,孔氏一族扎根在昌吉州的各个角落,有当老师、公务员的,有做警察、干个体的,上至县处级领导,下至勤劳致富的庄稼汉,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做自己本分的工作,没有一个人有违法违纪的行为。
孔祥珍深有感触地说,“孔氏的家风,那就是“诗礼传家”。人生在世,既要有文化,又要守规矩。”
今年75岁的孔祥景,是昌吉州阜康市九运街镇远近闻名的老木匠。当榆叶梅花开得一片火红时,他正和儿子一起翻晒院子里成摞的松木板。“儿女们都不让我劳动了,楼房里住下闲得发慌,还是回来做做木工、种种菜,心里踏实些。”孔祥景这样解释自己的行为。
站在院子上,老人掰着手指,述说着子女对他的孝敬,“女儿好,女婿好,儿子好,媳妇好,身为孔家的人,他们都知道怎么做人。”孔祥景年轻时当过老师,后来务农,农闲时做做木工,抚育了7个儿女,如今已三代同堂。说起孔家的家风,老人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知恩图报不忘本
祖太爷孔宪德从山东逃难,一路走,一路打零工,途中遇到一个3岁的孤儿,实在看着可怜,便将他当做弟弟,装在自己的布褡前袋里,一路背着他来到新疆。两人先后辗转落脚在安宁渠、米泉,甚至一度被一个大户回族人家抢去当儿子,但他依然不改初心,一定要有自己的门户,用心将弟弟抚养成人。凭借自己的双手,家徒四壁的孔宪德靠着一身力气,给自己的弟弟娶了媳妇,并且生儿育女,自己却没有经济能力结婚,一直孤身一人。于是孔氏一族便有了小祖太爷孔宪义。孔宪义为了报答哥哥的养育之恩,将小儿子孔庆林寄养在哥哥名下,为哥哥颐养天年。孔宪义告诉所有的儿子:“以后可以不祭拜我,但绝不能忘了大伯,没有他,就没有孔家的这一脉。”
感恩,是孔家每个人做事的底线之一。50年代,公社要求将良田里的坟迁到戈壁滩上。在农村,很看重祖坟,坟墓不能轻易被挖,更不用说改坟地了,谁都不想背上不孝的骂名。村民们对这个政策非常抵触,甚至有人晚上去看护自家的坟墓,生怕被挖了。看到包产到户让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孔氏一族首先带头,将自家的坟地迁往距村子30公里外的戈壁滩上。90年代,九运街镇孔家又一次积极响应市政府号召,将孔家先人的座坟迁入阜康公墓。每次迁坟,孔氏后人都没有忘记这位老太爷。每逢清明节,孔氏后人在祭拜先人时,依然不忘在祖太爷的坟上点上一炷香,放一束花,缅怀这位未曾谋面的老人。
保卫家园勇献身
30年代,吾斯曼匪帮的铁蹄踏遍天山南北,小小的东八运村也难于幸免。土匪们所到之处,杀害无辜百姓,烧毁村庄,抢劫牲畜和粮食。年轻气盛的孔庆林毅然挺身而出,组织村里的青壮年劳力拿起枪支、坎土曼、镰刀,分组分片,巡逻放哨,保卫村里老老少少几百口人的安危。1933年冬天,村里黄映堂家的牛被土匪抢走。孔庆林组织了几十号人,立即赶往三工河,在半路上将土匪截住,与土匪激战。抢回了村民的牛,孔庆林组织大家往回撤退时,狡猾的土匪躲在树后,趁人不备,开了枪,子弹从孔庆德额头进去,从左鬓角出来,孔庆林带领大家撤退到安全区域后,实在忍不住疼,呻吟了起来,同去的人才发现他受了伤。拉回孔家大院后,没有来得及救治,孔庆林活活疼死在院子里的板车上。葬礼那天,全村的男女老少自发戴孝,为三十出头的他送行。
孔庆林去世时,大儿子孔凡明才刚刚14岁,二儿子8岁,三儿子6岁,小女儿才满月。养家的重担便落在了年仅14岁孔凡明的肩上。没有父亲依赖呵护的人生锻造了孔凡明刚正、坚毅的人格,生活的困苦养成了他俭朴勤劳的习惯、勇于克服困难且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
接过父亲养家的重担,也接过了父亲保家护院的责任。摸熟了土匪们的规律之后,孔凡明自己出钱出力,和家里的长工一起修建了几间大房子,每间房子里都有可以同时住下三四十人的大炕,自己花钱雇车拉来石头,夯墙围院,修建了可以圈养几百头牲畜的暖圈。当土匪再次侵犯时,他把村子的男女全部集中的自己的院子里,把牲畜安顿在暖圈里。
再次修建时,村民们自发前来,搬土块、拉石头,孔家大院的院墙上,都留着放枪的墙眼,墙壁的四角都有炮楼,墙上每隔两米就是成堆的碗口大的石头,夹皮墙内,更是孕妇、幼儿们藏身的地方。就这样,孔家大院硬是被人们齐心合力地修建成了连土匪们都不愿意再碰的“硬疙瘩”。
民族团结广交友
勤劳能干的孔凡明为了养活全家,在四工河谷里开垦大片旱地。常年的劳作,让这个质朴能干的汉子交到了不少哈萨克朋友。他在山上,周围的牧民给他送来马奶、奶疙瘩,帮他看管粮食,不让别人随意糟蹋。冬天,孔凡明回到家里,牧民打到了野猪,也会埋在雪里,托人来告诉他一声,让他带回家里养活一家老小。轮到民族节日,孔凡明挨家挨户送上茶叶、布匹和自家院子种的蔬菜,牧民下山来,孔家大院便是他们落脚休息的地方。孔祥景这么评价自己的父亲“他和他那些哈萨克兄弟,都是掏心窝子的好,都实在!”
诗礼传家重教育
父亲的死,是孔凡明心里永远的痛。他认为是自己没有文化,什么都不懂,才让自己后悔一生。于是,目不识丁的他,立志要把自己的弟弟们培养成为有文化的人。他宁肯自己长年吃稀粥咸菜,也要省出钱供两个弟弟上学。在他的坚持下,硬是让两个弟弟读完初中。就这样,孔家的孔凡信、孔凡智成了当时村里最有文化的人。孔凡信初中毕业后在迪化被服厂上班,专做军装;孔凡智成了三工牧场的会计,这让孔家上上下下都很骄傲。孔凡明,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示范了“兄友弟恭”的现实版,成为孔家后人的榜样,更成了村里的榜样。
孔凡明结婚后,大女儿孔祥珍、长子孔祥景的出世,让这个家庭多了许多快乐。然而,次子误食剩饭、三子的怪病,四子的天生不足,先后三个儿子的意外丧生,让孔凡明深深意识到,不论是儿子,还是女儿,只要有文化,就有可能走出落后的农村。12岁的孔祥珍成为村里第一个上学的女娃。75岁的孔祥景自豪地说:“我爹重视教育,那是谁也比不上的。我当时上完高中,虽然没有坚持教书,但那些年的学没有白上。那些学校里才能学到的道理,是一辈子的财富。我粗略地估算了一下,就我所知道的仅阜康的孔氏一族中,当教师的就有二十多个。真所谓诗书继世了。”
植树造林荫后人
走在东八运村,孔家的门户很好辨认,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栽种各种植物,有常见的白杨、榆树、柳树,也有苹果树、葡萄、李子、杏树,家家户户绿荫环绕。院子里、墙头上,门口的树林里,到处都生机勃勃。依次开放的大丽花、菊花、凤仙花,那怒放的牵牛花、馒头花,无不昭示着主人热爱生活、崇尚绿色。
80年代初期,东八运村五运路上的数千颗树木极度干旱致死,孔祥景发现这个情况后,主动和队里签订协议,担任起守林护林的职责。90年代,植树造林的范围越来越大,火车路南的树木再次面临旱死,当村领导再次找到孔祥景。与之协商护林的事,孔祥景毫不犹豫地再次答应。如今,当年孔祥景守护的那些树林早已造福全村了,但孔氏守林护林的精神,却留在每个孔家人心头。放眼全村,孔家的耕地很好辨认,30年不变的土地政策,早已让孔氏子孙栽种的白杨亭亭玉立,为村民田间休息带来丝丝凉意。
细雨润物,在时间的长河中,孔家在这片广袤的戈壁滩上深深扎根,传到现在,已经是第6代人了。一代代孔氏子孙谨遵祖训,塑造出了族人温文儒雅、质朴正直的品格,也塑造了孔氏族人崇德尚勤、廉洁礼让的风尚。如今,孔氏一族扎根在昌吉州的各个角落,有当老师、公务员的,有做警察、干个体的,上至县处级领导,下至勤劳致富的庄稼汉,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做自己本分的工作,没有一个人有违法违纪的行为。
孔祥珍深有感触地说,“孔氏的家风,那就是“诗礼传家”。人生在世,既要有文化,又要守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