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的农民郑殿明做梦都没有想到,他办了18年的黑板报,一心一意传家风正村风民风,到今年3月,阜康市纪检委也参与进来,让郑氏家族的“忠孝、仁和、勤俭、自强”的家风,从阜康市滋泥泉子镇二道河子村,像风一样吹进千家万户。一想到这里,他就不由自主地乐了。
据郑殿明介绍,郑氏家族的家风形成于他太爷爷那代人,传到他孙子这辈人已是第6代人了。一代代郑氏子孙遵循祖训以德立身,泽己及人,赢得乡亲们的尊重。在这个110户、10多个姓氏人家的二道河子村和十里八乡,郑氏家族口碑载道。
1998年,忠厚老实的郑殿明被村民选为村支书。5年后,他由于腿部受伤而卸任。其弟、其子也因为良好的家风被村民拥戴,相继当上了村干部。郑殿明任职前,村里经常有吵嘴、打架、赌博等不良现象,这让他心痛。他就想着利用村委会的黑板报传播家风,传播国家大政方针、惠民政策和为人之道、中华好传统,引导和教育村民,以正村风民风。
卸任后,郑殿明在自家房子里经营一家商店,在商店外墙上悬挂3块黑板,每块像一张展开的《人民日报》报纸一样大。他从报刊上摘抄资料,十天半个月更新一次,一年办上20多期黑板报。18年里,他摘抄的各种信息超过3000条。村民路过、串门、购物,都会朝黑板报上瞅几眼。时间长了,这就成了村民的一种习惯。
7年前,村“两委”借鉴郑氏家族的家风,制定了村规民约。说来也怪,过去村里的不良现象不知不觉就消失了,立德兴家、孝老爱亲、勤劳
节俭、乐于助人等风气盛行起来。“家风正了,村风也就正了;村风正了,人心也就正了。”年逾半百的村民沈廷光一语道出原因。
今年,郑氏家族的家风被阜康市纪检委看中,郑殿明的家也被确定为阜康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宣传点。阜康市纪检委有意将郑氏家族做人、治家的准则变成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财富,通过不断组织党员干部观摩,让良好的家风传播四方,在更多人的心里、更多的家庭生根发芽,结出道德建设的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