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至14日,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在北京举行,七常委出席,部署今年的反腐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总结了3年来反腐的阶段性成果: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实际上,除了习近平讲话这个重头戏本身,十八届中纪委六次全会一开始就有新意。
首先,是延续了22年的中纪委书记先作工作报告,之后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的程序改变了。1993年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每年都在中纪委全会上发表讲话,表明了党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今年,打破惯例,由习近平总书记先发表重要讲话,之后,王岐山代表中央纪委常委会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1日起,《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施行,被舆论称之为“史上最严党纪”。另外,《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近日发行。这本书收录了习近平200段论述,其中80余段是首次公开发表,都是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书中还有不少让老百姓津津乐道的“狠话”。“法治之下,任何人都不能心存侥幸,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也没有‘铁帽子王’。”“人们常说,‘人在做、天在看’。‘天’是什么?‘天’就是党和人民。”这些言论的公开发表,一是做宣传教育,二就是震慑。正如中纪委六次全会公报所说,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还要让广大党员向着高标准努力,心存敬畏和戒惧,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中纪委首次就纪委全会召开发布会,邀请中央纪委副书记吴玉良、监察部副部长肖培、中央纪委宣传部部长陈小江、国家预防腐败局副局长、中央纪委国际合作局局长刘建超、中央纪委案件审理室主任罗东川解读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精神并答记者问。
“全党同志对党中央在反腐败斗争上的决心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绩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带来的正能量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的光明前景要有足够自信。”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足够自信”的要求,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在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的新常态下,中纪委首次召开解读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同样彰显了足够自信。一方面,中纪委5位官员同台亮相,就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敏感话题进行积极回应,体现了权威性,可以有效引导舆论、破除疑虑、以正视听。另一方面,近些年取得的反腐败的实际成效,也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了中央坚决反腐败的信心和决心,中纪委官员集体亮相解读全会精神发布会,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的决心没有变,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的目标没有变,反腐败斗争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尺度不松,持续保持遏制腐败高压态势,让人民群众看得见、享受得到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成果,不断增强对党的信心、信任和信赖。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反腐败风向标的中纪委全会精神能否精准落地,关键要有对精神实质的精准解读,从而统一并提高全党全社会的思想认识。对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目标任务、措施要求,不允许有不同的声音,更不能有杂音,必须将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这就需要高层领导、权威部门主动出来发声、解读。只有将全会的精神精准解读好,才能确保在执行的过程中不走样、不跑偏。
公开是最好的监督。谁来监督纪委,一直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中纪委的工作通过官网从神秘开始走向更加公开、透明,陆续上线的网站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新应用,更拉近了中纪委与公众的距离,更快捷更直接的把最新信息呈现在世人眼前,同时随着邀请网友走进中纪委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中纪委的工作得到了更多人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本次中纪委又首开解读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将2015年反腐败取得的成绩、党内两大法规的修订、2016年反腐败定调以及全会议程的调整等细节问题进行全面公开,标志着中纪委的信息公开已经迈入了深度公开的阶段,从而与公众一起打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这场不能输的攻坚战、持久战。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也注定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全党上下、全国上下,必须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按照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的部署,以反腐不取胜绝不轻言收兵的政治定力,不断深化推进对腐败的标本兼治,促进政治生态不断改善,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取信于民、凝聚人心、积蓄力量。(呼图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