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历史栏目
  4. 工作动态
  5. 正文

昌吉市村级公务“零招待”力促干部作风大转变

日期:2015-12-10 10:17:08
文章来源:纪委

  村里的接待费0元。这在过去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现在却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截至目前,昌吉市84个村级公务“零招待”基本实现全覆盖。

  曾几何时,从“酒风”看作风成为昌吉居民餐桌上的话语。而今,“八项规定”出台后,昌吉市从具体的村级公务“零招待”抓起,注重对政治生态的重构,对面子、圈子文化开展大扫除,促使党员干部加深对公仆身份的重新认识。

  “工作餐”不再是公款吃喝的“遮羞布”。滨湖镇经管站长王媛元说:“以前村里每个月来报账,条子是一本,而现在基本上每个月报账三张、五张,甚至只有一张的。原来全镇招待费最大的村一年达7万元。从2015年开始,实行了零招待。”

  村级“零招待”,干群“零距离”,干部下村入组多了;锅子不响了,负担减轻了,老百姓心里气通了。六工镇东五工村民董吉光说:“现在我们村里干部们都好得很,原来事难办、人难找,现在村里每天都有值班干部。”

  提起村级公务“零招待”,双沟镇东王岗村村党支部书记、主任王德志激动不已,村级“零招待”制度堵上了招待的“黑洞”,深得民心。现在,村里能省下钱来,集中财力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大事,村民们都拍手叫好。村里的干部也反映,现在村里做点事情,老百姓配合多了,干部脊梁骨硬了,做起事来顺畅了。

  “从发展来讲,大西渠镇正在搞新农村建设,前期启动的102套一层已经结束,二层即将要封顶,村里12个干部,一天两个人,在工地上协助监督,轮流值班,搞好质量监管。”马建林说。

  “从‘给我上’到‘跟我来’是个作风大转变”,大西渠幸福社区老党员郭爱英说,“今年暑期,休闲场地没有夜蚊子,群众都感到‘稀奇’啦,为什么?因为节约下来的资金用到了百姓关注的‘热点’上了,干部主动‘跟我来’,那个臭水沟治理好啦!”

  大西渠镇玉塘村群众赵伟对干部作风转变竖起了大拇指,农忙时节,干部都朝地里跑,看到群众在地里种庄稼,有什么问题,帮忙解决,没得车帮忙找车。群众之间,有时候为在地里种个庄稼要捣蛋,干部一去之后,就当场解决。新福村组长马玉华表示认可,现在是有时间、有精力去解决问题了。水稻收获时节,他帮助联系六台收割机,不到两天都收获完工;要播种麦子时,又找了四台耕种机,及时把地耕耕,把水分氧化到地里,所以老百姓在种麦子的时候放心、胆大地种。

  怎样真正实现村级公务零招待?昌吉市委常委会专门听取了情况汇报,下定决心解决这一难题,果断决策:实行“村级零招待,乡镇进食堂”的制度。明确要求在全面实行村级零招待制度。行政村一律不得开支公务接待费,不得以任何名义用公款宴请党政机关工作人员。

  该市已经建成各单位、乡镇级廉政食堂近210个,村级公务招待进镇级廉政食堂的制度已经深入人心。昌吉市佃坝镇党政办负责人丁东风统计的数据显示,9月份,该镇廉政食堂客餐招待23桌、共5755元,现在招待费依据工作餐的标准是人均20元。

  为了保证“零招待”制度的落实,该市还要求各镇(办)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实行乡镇公务招待和村级零招待情况逐级报告制度,每半年向上一级纪检监察机关和财政部门报告一次执行情况,以便监督和检查。

  “实行村级‘零招待’制度后,现在是市、乡镇干部到村里办完事后,及时回食堂吃饭。而且,干部与农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也融洽了。”三宫镇纪委书记谢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