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刀架脖子上,也不能泄露党的秘密”
主人公:陈淑明,1924年出生,湖南省纪委离休干部。
1924年2月,我出生在山东省武城县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3岁时父亲就病逝了,母亲含辛茹苦把我养育成人。在旧社会,妇女没有地位,经常受人欺负。后来,我听人说共产党要带领老百姓实现男女平等,心里非常激动。爷爷经常给我讲一些“外面的事”,不久以后我才知道爷爷是一名地下党员。渐渐地,我萌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后来,我以跟爷爷织布卖布为掩护,积极为地下党组织做送信、打探消息等工作,经受了组织的考验。
1944年3月的一天,是我永生难忘的日子。我被带到一个封闭的小屋子里,门窗都关得严严实实,党支部书记跟我说:“共产党员要不怕牺牲,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哪怕敌人把刺刀架在你的脖子上,也不能泄露党的秘密,对任何人都不能讲。你能做得到吗?”“我能做到!”“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后,就要随时准备牺牲自己,你会害怕吗?”“我不怕!”我每次回答都斩钉截铁!跟我谈完话后,他带着我庄严宣誓。就这样,我在194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刚满20岁,也是村里的第一名女共产党员。
心中有了理想和信仰,做起事来就格外有精神有气力。1949年2月,组织上选派我随军南下,后来,我来到湖南,先后在湘潭、邵阳、衡阳、郴州、长沙等地工作。无论在哪里,我都时刻记得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兢兢业业工作。(口述:陈淑明,采访整理:蒋伟 刘中强)
寄语:共产党员就是要讲奉献
难忘生命中那三个寒冬
主人公:罗家国,1939年出生,贵州省遵义县松林区松林镇退休党员。
1939年,我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是党帮助我度过了生命中的三个寒冬。1949年冬天,解放军进驻遵义。那时,我们一家5口饥寒交加。一天,寒风凛冽、滴水成冰,我光着脚丫拿着全家仅有的1角5分钱,到街上准备去买米。途中,遇到一位解放军战士,他听说我家的情况后,及时给我们送来了粮食和衣物,我家才熬过了那个冬天。1953年冬天,我家从遵义城区下放到离家30多公里的乡下,生活艰难,母亲又患有严重疾病。乡党委知道后,在集体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给我家挤出了50斤大米和2元救济款,我们再次熬过了难关。1956年冬天,村级实行互助合作社,我家属于外来人口,一位名叫高新其的党员挺身而出,挨家挨户做群众思想工作,说服大家接纳了我们。认识高新其以后,我对共产党人有了更多的了解。高新其经常给我讲共产党员舍己为人、为民解难的崇高精神,渐渐地,我萌生了加入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念头。
1960年7月,我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抱定了一个想法,不忘党的恩情,带领群众搞好生产。七八十年代,为了能让群众填饱肚子,我带领群众大力推广“双杂”粮种等农业实用技术,努力提升粮食单产,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1995年,我退休回到老家,带领乡亲们修路,组织农网改造,解决人畜饮水问题。2013年,我曾经2次重病,接到过3次病危通知书。想不到的是,前后6万元的医药费,国家报销大部分。党的惠民政策,让我们普通老百姓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口述:罗家国 整理:王淼 代森 苟勋)
寄语:一生永远跟党走
不曾忘却的誓言
主人公:施丁山,1944年出生,退休前为浙江省德清县筏头中心学校校长 。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面对着鲜红党旗,我举着右手,庄严宣誓。此情此景,时隔30余年,犹历历在目。
我出生在1944年,1960年进入高中。面临着三年自然灾害,国家正处在困难时刻,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抱着为国分忧的情怀,纷纷加入回家务农的行列。197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进入学校,当上民办教师。我们学校原是一所中心小学,在乡办中学运动中,成了乡级中学。作为学校的负责教师,我要求所有老师必须有扎实的功底,要用丰富的知识吸引学生,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建立师生感情。我还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晚上集体办公,认真钻研教材。几年下来,学校渐渐走上了正轨,师生面貌有了很大改变,教育质量也明显提高。
当时,几乎所有的进步青年都渴望入党、向往成为一名党员,我也不例外。1984年,我把入党申请书交给了党支部,支部会讨论并一致通过了我的入党申请。转眼3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已是古稀之年,但1984年7月3日那天,入党时庄重许下的誓言,我一刻也不曾忘却。
寄语: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履行入党申请书上写下的庄重承诺
主人公:马景来,1954年出生,中国航天科工首席技师、全国技术能手。
作为一名航天战线的“老兵”,50多年来我始终坚守在国防科研生产一线,履行着我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的庄重承诺——只要肯钻研,就一定有收获,只要去追求,就一定会卓越!令我终生难忘的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我以航天一线职工代表的身份,肩披“全国劳模”字样的绸带,参加了阅兵游行。
回顾我的成长历程,我深深地牢记,1992年4月10日,是我的政治生日,这天我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至今我清楚地记得我撰写入党申请书的过程。当时,我所承担的任务进入了繁重的冲刺阶段,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才能下班。但我心中强烈的入党意愿,让我深夜端坐在书桌旁,点亮一盏台灯,铺开一张白纸,手中紧握一支笔,向党组织汇报。撰写入党申请书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必须认认真真地梳理自己的工作表现和思想动态,写出来的文字才能真切表达自己的意愿。就这样,800多字的入党申请书我用了一个星期时间才完成,先后修改了4次。我还在工作中努力提升自己。我自主进行工装设计和刀具革新,使产品合格率提高至100%,提高工效近10倍。后来,我又自学数控加工知识,攻克国家级项目的工艺难关。我体会到,只要肯钻研,用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即使是平凡的岗位,一样能做出不平凡的事。
寄语:只要肯钻研,就一定有收获,只要去追求,就一定会卓越!
我喜欢听机器轰鸣的声音
主人公:吴文远,1963年出生,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重大部件加工分公司工人。
我是一名出生在60年代的技术工人,1984年9月正式参加工作,如今已经31年了。这些年,我目睹着公司的变化,也感受着自己的成长。1997年,34岁的我第一次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交给党组织,当时我很激动。至今我记得参加党课培训的那段时间,那张结课时的大合影至今挂在我家里醒目的地方。但可惜的是,尽管我完成了党课学习,却并没有在那一期顺利加入党组织。
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我更加投入地工作,在岗位上干的年头越多,我积攒的经验就越多,我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徒弟,并鼓励他们加入党组织,如今我的徒弟中有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有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不仅业务好,而且思想觉悟高。我自己也更加努力地工作,按时向党组织汇报思想。2005年12月,我正式加入了党组织。
入党之后,我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2007年后我在企业最先进的设备——七轴五联动数控龙门铣工作,难活、急活领导都放心地交给我。特别是在去年,加工制造亚洲最大的土压平衡盾构机时,我带领班组成员冲在最前线,顺利完成了加工任务。作为一名党员,我很想说,我热爱自己的职业,我珍惜所在的岗位,我喜欢听机器轰鸣的声音,我更愿意一直奋战在生产一线。
寄语:党的光辉永远照我心
以忠诚干净、公道正派鞭策自己
主人公:周港,1970年出生,广东湛江市委组织部干部。
我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讲:“人的一生有三件事情最光荣,那就是入队、入团、入党。”我在小学入队,初中入团,从高中、大学起,入党的理想犹如心灵的翅膀,催我不断向前奋进。
大学毕业后,我先是在企业工作,后调入街道办事处。街道办干部职工共有20来人,大多数是党员。我在打理行政事务之余,主动协助街道开展宣传工作,一些宣传街道的新闻报道陆续被媒体采用,年底街道首次被评为区委先进宣传集体。在街道工作的第二年,支部会上,我的入党获得一致通过。面对鲜红的党旗,我一字一句诵读起早已熟记的入党誓词。
后来,又被调到组织部门工作。我从不敢怠慢,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不断给自己加压充电。面对各种情形,不管何时何地,我都把庄严的入党誓词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以忠诚干净、公道正派来鞭策自己。
寄语:党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光
地震让我更加懂得了党员这个称呼的意义
主人公:雷佳,1985年出生,广汇汽车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职员。
20岁时候的我也许想不到未来的自己会有这样的忙碌状态,一个城市又一个城市出差,一个项目又一个项目跟进。20岁时候我的也许体味不到今时的喜乐生活,家有小女初长成。但20岁时候的一个选择,却一直影响着现在的我。那一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我是一名80后的川妹子,2006年入党,年龄虽然不大,党龄却已经九年有余。我的故乡四川是一片红色的沃土,在这片土地上,革命传统故事在许多家庭口耳相传,是不少老人教育孩子的生动教科书。忆及儿时,对党的感情犹如一枚埋进了土壤的种子,随着我年龄的增长,默默地生根发芽。
2004年,我考入了武汉大学。正是在这里,东湖之滨、珞珈山下,我与党组织的距离不再遥远。大一那年,我郑重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为了得到组织的认可,我认真学习知识,积极参与社团活动,获得了校级三好学生等称号,成为入党积极分子。2006年4月6日,我的梦想成真了,我成为一名预备党员,这是一个崭新的起点。
2008年5月,大学毕业前夕,一场地震毁坏了我的家园。经历过那次大地震,看到地震中那些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我更加懂得了党员这个称呼的意义。
现在,我在一家民营公司从事企业收购相关的工作,经常与财务风险和法务风险打交道。我要求自己做正派的人,行端正的路。
寄语:似锦年华 青春之歌
父亲的责任与坚守激励我前行
主人公:沈霖,1990年出生,宁波大学2012级研究生法律(法学)专业学生。
我出生在1990年,是人们口中的“90后”。今年5月,我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回想自己在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道路上,父亲一直是我的榜样,他将对党崇敬、热爱的种子播洒在我童年的岁月里,也将自己作为党员的责任与坚守渗透于生活的点滴中。
我的父亲是一名平凡的基层卫生院的医生,当然也是一名老党员。童年的记忆里有关父亲的故事早已在岁月的年轮里变得零碎,斑驳成几帧不连续的残篇,但是父亲那张被医学书籍占据大半的小床,整齐陈列着毛泽东、列宁选集的书架以及每日下班后伏案阅读的身影却格外清晰。稍长,便经历了那场几乎波及全国的“非典”,父亲主动申请去“发热门诊”值班,与其他同事一起奋战在抗击“非典”的前线。初夏的闷热里,父亲需要穿着十几斤重的防护服工作。记得那天父亲上班前我送他到家门口,开了至今想起仍后悔不已的玩笑——别没遇到高烧病人,自己先中暑啦。当天父亲的便遇到一例疑似病例,后经确诊为普通高烧病人不需要隔离。事后我也问过父亲被隔离时候是否害怕,父亲的回答十分坦然,认为与疾病抗争是医生的职责,面对困难迎难而上是党员的基本品格。
正如米兰昆德拉在他的书中写到的,生命不能承受的是无所依附,不知追求之轻。每一个共产党员的肩膀都承担着党章上党对人民的责任。我想,作为一个在校的大学生,我愿意、也应当担负起这种责任和使命,像我的父亲一样,像所有优秀的共产党员一样。
寄语:你若盛开 清风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