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历史栏目
  4. 工作动态
  5. 正文

乡镇纪委落实“三转”中亟待存在的 困难和问题

日期:2015-05-22 10:55:31
文章来源:纪委

  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是新时期中央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乡镇纪委作为最基层的党风廉政建设监督机关在落实“三转”中存在着 “三难”现象: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专司专业难。按照乡镇纪委机构设置,乡镇纪委班子由纪委书记、副书记、纪检干部、纪委委员组成。虽然大部分乡镇都按要求配备了一名纪检干部和1至3名纪委委员,但事实上,乡镇纪委班子缺乏合力。因纪检干部要求为公务员,但目前乡镇合适人选不多,专职配置很难。纪检干部真正专职专用甚少,或多或少地参与了乡镇中心工作,有些还身兼数职。纪委委员大多身兼数职且年龄偏大。

  二是能力提高难。目前乡镇纪检干部,掌握金融、财务、审计、法律、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较少,在从事纪检业务之前,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岗位培训,对纪检业务知识知之甚少。同时,由于乡镇纪检干部岗位变动快,对业务学习兴趣不高,造成乡镇纪委办案能力较低。稍复杂的案件,从案件的初核、立案、调查到审理、结案,都依赖于上级纪委的全程指导,独立办案能力较差。今年以来,我市查办的8起村干部案件全部是在市纪委的全程手把手指导下完成的,给市纪委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

  三是依法履职难。基层站所大部分都属于市直管,编制、工资、考核都不在乡镇,乡镇纪委对其只能“看得见管不着”,难以实现有效监督;按照机构编制,乡镇纪委应是一套班子,由书记、副书记、纪委委员组成,但事实上,纪委委员大多由财政、农经、综治等部门负责人甚至其他班子成员兼任,工作积极性不高,有些委员基本上不参与纪委工作,很难正常履职。

  二、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实际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

  一是理清职责,解决“主业不清”问题。建议出台《乡镇纪委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实施细则》,明确乡镇纪委角色定位,乡镇纪委书记除履行监督责任外,一律不再分管其他业务工作,突出执纪、监督、问责主业,强化作风建设、案件查办、预防腐败工作重点,实现“理清职责”、“退出越位”。加强对乡镇纪委落实“三转”工作督促检查,对于“明转暗不转、虚转实不转”的要分别对乡镇主要领导和纪委书记约谈并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到位。健全工作考核机制,科学设置考核指标,量化内容、细化标准,突出考核乡镇纪委执纪监督主要工作,并将考核结果与纪检干部政治、生活待遇挂钩,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是强化培训,解决“水平不高”问题。将乡镇纪检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全方位提升乡镇纪检干部的素质水平。一是开展提升办案能力培训,采取专题讲座、集中培训、上门辅导、跟案学习、交流研讨等多种方式,对乡镇纪检干部实施全覆盖的办案轮训,提高办案能力和水平。二是开展业务知识培训,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邀请上级领导、纪检监察理论专家、学者,举办“纪律讲堂”、“监察课堂”,业务大练兵活动,定期对乡镇纪检干部进行业务培训和拉练,提升业务水平。三是开展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教育培训,教育乡镇纪检干部严格遵守办案纪律、保密和办案安全纪律,严格遵守党章和法律法规,模范遵守八项规定、《廉政准则》,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反腐“铁军”。

  三是协同作战,解决“单打独斗”问题。充分发挥乡镇办案协作区作用,凡涉及镇直单位负责人及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经济类案件,适时启动协作区,实行镇案市办、镇镇交叉、异地办案等有效手段,集中力量突破大要案;建立乡镇办案人才库,案源线索由市纪委统一管理,办案人员由市纪委统一调配,减少同级党委、政府、人情关系等外界干扰因素影响。

  四是创新管理,解决“角色尴尬”问题。全面落实中央纪律体制机制改革措施,实行乡镇纪委委派工作机制,乡镇纪委的人、财、物由市纪委统一管理,办公经费纳入市纪委统一调配,着力解决基层纪检监察组织普遍存在的编制不足、专职不专、出路不宽、经费紧张等问题;进一步完善乡镇纪检干部管理制度和办法,探索在乡镇纪委设立副科级纪检员岗位,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对于真正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的纪检干部,优先提拔重用;对于怕干事、少干事、甚至不干事的纪检干部,要坚决调离,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